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网膜脊髓移植术后护理溧阳市卫生进修学校彭芸近几年对外伤性截瘫治疗方法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我院自1988年起收治外伤性截瘫病人81例,有76例采用大网膜脊髓移植、负压吸引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手术后期护理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激活与口腔白斑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0例口腔白斑(10例上皮轻度异常增生、10例中度异常增生、10例重度异常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口腔粘膜及10例口腔粘膜鲜癌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从正常口腔粘膜到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白斑到口腔粘膜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除上皮轻度异常增生白斑与正常口腔粘膜、上皮重度异常增生白斑与口腔粘膜鳞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它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端粒酶激活出现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中晚期阶段,是细胞癌变的特异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与口腔白斑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端粒酶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30例口腔白斑(10例上皮轻度异常增生、10例中度异常增生、10例重度异常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并与10例正常口腔粘膜及10例口腔粘膜鳞癌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从正常口腔粘膜到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白斑到口腔粘膜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除上皮轻度异常增生白斑与正常口腔粘膜、上皮重度异常增生白斑与口腔粘膜鳞癌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它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端粒酶激活出现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的中晚期阶段,是细胞癌变的特异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带动影像医学培养模式的蓬勃发展,但众多新的培养模式在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仍有不足.转化医学是一门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结合的交叉学科,分子影像学作为转化医学的重要载体应受到影像医学七年制研究生的重视.我们尝试引导儿科影像医学七年制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自主设计、实施科研课题,以培养其创新能力、解决临床实践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5.
6.
CT检查以其快速、简便、无创的特点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如何降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尤其是降低儿童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是热点问题。迭代重建技术(IR)可降低儿童CT扫描剂量,联合低电压技术可进一步实现降低辐射剂量。本文对IR联合低电压技术应用于儿童低剂量C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毛母质瘤的CT和MRI表现,并揭示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17个毛母质瘤病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4个病灶行影像检查,其中6个病灶行CT平扫,1个行CT增强扫描,7个行MR平扫。结果 肿瘤发生于头颈部13个(耳周5个,头皮5个,耳垂1个,颌面部1个,颈部1个),躯干3个,下肢1个。行影像检查的14个病灶均位于皮下脂肪层,其中13个边界清楚,多与皮肤关系密切,肿瘤的最长径6~51 mm。CT表现:6个病灶为软组织肿块,密度与肌肉相近,其中5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另1个病灶表现为完全钙化;行增强扫描的1个病灶呈中度强化。MR表现:头颈部毛母质瘤中,4个T1WI呈均匀等肌肉信号,4个T2WI信号不均匀,5个T2WI抑脂序列见环状高信号,其中3个病灶内可见网状高信号。结论 毛母质瘤在CT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内可见不同类型的钙化;MRI上T2WI和T2WI+FS呈特征性的网状和环状高信号表现;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及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优化100 kV儿童腹部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对55例患儿行100 kV低剂量腹部CTA,分别采用MBIR、100% ASIR、80% ASIR、60% ASIR、40% ASIR及滤过反向投影(FBP)算法重建为6组图像,评价图像质量,包括图像噪声、大动脉(LA)及小动脉(SA)显示能力;对比各级动脉CT值及标准差(SD),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图像噪声主观评分及LA评分以MBIR图像最高,ASIR次之,FBP图像质量最差;SA评分以MBIR图像最佳,FBP次之;随权重提升,ASIR图像评分逐渐降低,100% ASIR最低(P均<0.05)。MBIR图像SD最低,其SNR及CNR明显高于其他图像(P均<0.05)。结论 MBIR可明显提高儿童低剂量CTA图像质量,100% ASIR仅可提高图像显示LA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70 kVp结合深度学习图像重组(DLIR)算法在低辐射低对比剂用量情况下,是否可以提升0.625 mm薄层小儿腹部CTA图像质量。方法观察组选取连续的37例[7个月~14岁,平均(6.87±3.11)岁]腹部增强CTA检查,检查使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检查方案,扫描采用70 kVp,对比剂用量0.8~1.2 ml/kg。采用0.625 mm层厚的高强度DLIR(DL-H)重组图像。对照组选取连续的34例儿童[年龄1~15岁,平均(6.34±3.11)岁],扫描采用常规放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采用100 kVp,对比剂用量1.0~1.6 ml/kg,采用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法(ASIR-V)重组为0.625 mm层厚图像。两位放射科医生以5分标准(5分:优秀;4分:良好;3分:可测量;2分:可观察;1分:不合格)分别评估图像噪声、血管边缘清晰度和血管对比度。客观评价测量腹主动脉和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CT剂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异[(1.47±0.26)mGy比(1.55±0.48)mGy,P>0.05]。观察组的对比剂用量为(28.19±13.47)ml,较对照组的(37.25±10.62)ml低24.32%(P<0.05)。肌肉和主动脉的图像噪声为14.50±3.54和20.48±5.7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1±4.57和24.90±3.53(P均<0.05)。观察组CNR为19.76±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66±3.38(P<0.05)。主观评价DL-H图像符合诊断要求,噪声小于50%ASIR-V图像,整体图像质量优于50%ASIR-V。结论采用70 kVp结合DLIR算法在儿童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下能获得良好的0.625 mm薄层腹部CTA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第二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2)技术是否可以提升高心率儿童冠状动脉的形态分辨能力。方法:对53例心率≥75次/min患儿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年龄平均(17.5±18.7)个月,平均体质量(10.68±5.13) kg,扫描电压80、100 kV,采用智能心电门控技术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将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3组图像:A组为常规图像;B组为采用SSF1技术的重建图像;C组为采用SSF2技术的重建图像。对3组冠状动脉图像的质量评分及可诊断率进行评估。结果:53例共评价534个冠状动脉节段。B组与C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冠状动脉起源和冠状动脉评分及可诊断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回旋支(LCX)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X可诊断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左前降支、LCX和冠状动脉起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0.14、0.43)。结论:采用SSF2技术可进一步改善高心率患儿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