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究卡维地洛通过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3)信号通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AMI组和AMI+卡维地洛组(n=15)。通过结扎建立AMI模型,卡维地洛灌胃干预。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组织损伤和心肌细胞凋亡; Western blot检测JAK和STAT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建模后第8天,AMI组出现明显的ST段抬高和Q波延长,AMI+卡维地洛组心电图恢复。AMI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压力最大变化率(±dp/dt max)水平均显著低于Sham组,AMI+卡维地洛组LVEF、±dp/dt max水平则显著高于AMI组,Sham组CKMB和LD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AMI+卡维地洛组CK-MB和LDH水平则显著低于AMI组; AMI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Sham组,AMI+卡维地洛组凋亡率显著低于AMI组(P<0.05)。与Sham组比较,AMI组JAK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AMI+卡维地洛组JAK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AMI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通过促进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AMI模型大鼠的心肌细胞凋亡,并发挥保护AMI心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创经皮穿针治疗尺桡骨双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尺桡骨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治疗上多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传统的小夹板外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手术治疗亦有一些缺点。自2003年来,我们在手法整复基础上结合微创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双骨折5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15~50岁,平均22岁。车祸伤10例,摔伤32例,压砸伤10例。尺骨远段骨折24例,中段骨折16例,近段骨折12例。桡骨远段骨折10例,中段骨折28例,近段骨折14例。伴肱骨骨折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小时~10天,平均3天。2治疗方法2.1整复穿针固定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5例。在局麻醉下手法闭合整复,经皮穿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随访11月个以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0~120 d,平均112 d。颈干角保持在125~135°,未发生深部感染。结论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方法简单,固定可靠,能早期下地,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闭合复位交叉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2003年5月—2004年7月,作者应用闭合复位交叉穿针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3—12岁,平均7.2岁。跌伤54例,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均为伸直型骨折,其中尺偏型骨折57例(约占78.1%),桡偏型骨折16例(约占21.9%)。按Gartland的分类标准分Ⅱ型51例,Ⅲ型22例。伤后就诊时间2小时—3天。伤后至手术时间6小时—1周。  相似文献   
5.
DHS(或称Richards钉)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但其传统术式创伤较大,一般都需输血。本院自2001年6月~2005年4月,作者对传统DHS进行了术式改良,经63例应用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腕舟状骨骨折在腕部损伤中较为常见,其不愈合发生率高,为5%~50%[1]。我科自2002-03~2006-12对16例新鲜无错位(Herbert型)腕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全部愈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例,年龄19~31(平均23)岁。左侧4例,右侧12例。就诊时间:伤后1h~7d,平均2d。致伤原因:骑车摔伤12例,坠落伤2例,军训伤2例。1.2治疗方法1.2.1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先手法整复,一助手固定前臂,术者一手握患手向远侧牵引,并做掌屈、背伸、桡倾、尺偏及环转等动作,一手拇指从鼻烟窝处向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VPS13C基因表达水平对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GEPIA数据库分析VPS13C基因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通过Prognoscan数据库分析VPS13C基因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TIMER及GEPIA数据库分析VPS13C基因低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 相较于正常组织,VPS13C基因在黑色素瘤中低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rognoscan数据库及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VPS13C基因低表达时黑色素瘤患者预后更差。VPS13C高表达的黑色素瘤患者预后更好,生存时间更长;TIMER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多种免疫细胞浸润与VPS13C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包括CD8+T细胞,CD4+T细胞等;VPS13C基因表达水平与耗竭前体CD8+T细胞相关基因, Th1细胞相关基因,cDC1相关基因,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VPS13C基因低表达与黑色素瘤患者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能与耗竭前体CD8+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在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之间收住院的经过顺行性静脉造影或下肢静脉超声临床确诊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268例进行统计,分为单纯深静脉血栓组(198例)和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70例),常规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含量,分析两组C反应蛋白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组C反应蛋白(72.780±33.724)mg/L明显高于单纯深静脉血栓组(39.220±49.633)mg/L,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显著异常患者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合并肺栓塞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设计了甲硝唑海绵剂的处方,并用三因素七水平均匀实验设计考查了不同组方海绵剂的质量,考查指标为海绵剂吸水力、消化时间、外观质量,同时在277nm波长处检测海绵剂中甲硝唑的含量,得一回归方程为:A=-0.0172+0.0377c,r=0。9998。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