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氮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对人类白血病细胞是否具有致凋亡作用,并研究Bcl-2基因和P53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外源性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与HL-60细胞作用,观察其作用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用MTT法观察NO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改变,用DNA凝胶电泳、细胞DNA含量、DNA末端标记、Annexin-V/PI法等分析细胞凋亡,并用流式细胞法进一步观察在NO作用过程中凋亡调控因子Bcl-2和P53蛋白及线粒体膜蛋白表达变化。结果:NO能抑制HL-60细胞生长,并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显示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段化、亚G1峰检出、DNA末端标记、Annexin-V/PT^-表达增加等证实。NO能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P53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表达下调,线粒体膜蛋白表达增加。结论:NO对HL-60细胞有强的致凋亡作用,Bcl-2和P53参与NO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3.
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光学血小板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卫忠  刘建栋 《检验医学》2004,19(2):112-114
目的探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光学血小板(PLT-O)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用电阻抗法、光学法和手工法同时计数血小板(PLT),以手工法结果为参考,分别与电阻抗法和光学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各组段均数之间的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相关性方面,电阻抗法、光学法与手工法比较,二组段(PLT<100×109/L、PLT≥100×109/L)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 3、0.984 6和0.989 5、0.992 1,均高度相关(P<0.01).但在PLT<100×109/L时电阻抗法r值明显偏低,其中部分标本结果还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PLT-O检测方法在对低值PLT(<100×109/L)计数和一些血液科标本的检测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与耐药性的7年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1998~2004年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4年间所有标本中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菌株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以及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8年的0.18%增至2004年的1.48%;其在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最高(70.58%),其次是尿液(9.42%)、血液(4.63%);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高(47.28%),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998年仅有氨曲南>50%,而到2004年仅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50%,其他13种均>50%;其耐药率均呈递增的趋势,耐药性增幅列前3位分别为:头孢他啶11.1%~88.9%、亚胺培南0~64.8%、复方新诺明0~64.0%。结论乙酸钙-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快速增长,应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嗪二甲酰胺(ZGDHu-1)体外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ZGDHu-1与HepG2细胞在体外培养,用台盼蓝染色、MTT法、5′-溴-2′脱氧尿苷(B rdu)-ELISA法观察ZGDHu-1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用细胞形态学、DNA凝胶电泳、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Annexin-V/PI双标记、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和ELISA法测定DNA片段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和活力,呈现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量效关系。HepG2细胞与ZG-DHu-1作用后,大部分细胞阻滞于G2-M期;出现典型的细胞形态改变,DNA片断化,亚G1峰检出并增加,Annexin V+/PI-表达升高,细胞内DNA片段含量增加,Hoechst33258荧光染色后出现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等均证实ZGDHu-1能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结论ZGDHu-1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胃癌患者腹腔洗出液中癌胚抗原mRNA(CEA-mRNA)含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98例胃癌患者及10例胃溃疡患者(对照组)手术中病灶切除前后腹腔洗出液中CEA-mRNA的含量,对不同病期及切除前后所测得的CEA-mRNA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法可检测的下限约为10copies/ml,上限约为1.0×108copies/ml.检测所得荧光信号基线的循环数(CT值)与CEA-mRNA拷贝数对数值的相关系数为-1.0,错误率为0.0731.对照组腹腔洗出液CEA-mRNA的含量少于10copies/ml.胃癌患者腹腔洗出液中CEA-mRNA的含量病灶切除前为(0.0~5.62)×106copies/ml,几何均数为(172.11±63.07)copies/ml;切除后(256.4~4.67)×107copies/ml,几何均数为(606.32±76.21)copies/ml,两组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8);切除前Ⅰ a Ⅰ b期与Ⅱ期、Ⅱ期与Ⅲa Ⅲb期、Ⅲa Ⅲb期与Ⅳ期比较,其CEA-mRNA含量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7、0.015、0.027);同样,切除后各期比较,其差别也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4、0.012、0.023).切除前后未侵及浆膜与侵及浆膜者比较,其CEA-mRNA含量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08、0.0007);切除前后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未转移者比较,其CEA-mRNA含量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45、0.044);不同分化程度者切除前后其CEA-mRNA含量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17、0.12).结论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腹腔洗出液中CEA-mRNA的含量有较好的线性范围,在临床应用中,对病期的确定、预后的估计以及术后的治疗方案制定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近年耐第三代头孢的阴沟肠杆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来自重症监护室的各种标本中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的阴沟肠杆菌165株,用三维试验检测ESBLs与AmpC酶。结果165株阴沟肠杆菌中,产ESBLs 120株,占72.7%,产AmpC酶40株,占24.24%。结论我院重症监护室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主要产ESBLs,体外试验表明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97.66%,对其他抗生素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利巴韦林对家兔外周血细胞的影响规律。方法将雄性家兔30只随机分为A、B、C、D、E5组,每组6只,分别注入利巴韦林5mg/kg、15mg/kg、25mg/kg、35mg/kg及注射生理盐水2ml,由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1次/d。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在6个时间点观察家兔外周血RBC、Hb、网织红细胞(Ret)、WBC及Plt变化。结果RBC、Hb随着利巴韦林注射浓度增高而降低,而Ret明显上升,注射后第15天除A组外各组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BC除D组轻微降低(P〈0.05)外余各组无明显变化(均P〉0.05);Plt随着利巴韦林注射浓度升高而明显增多,注射后第15天除A、B组外各组Plt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RBC、Hb、WBC及Plt在停药第15天后均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利巴韦林可使家兔出现Plt增多和溶血,并随着利巴韦林浓度增高两者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XE-2100血液分析仪常用参数进行稳定性观察和评估。方法 所有EDTA- K2 抗凝标本的进样均采用开放模式,分别进行短时间(1h内)稳定性和长时间(72h)不同时段不同放置温度的稳定性考查。结果 所有参数,包括自动化白细胞(WBC)五分类,均在60min内保持稳定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长时间稳定性的研究显示无论在冷藏条件还是在室温条件下,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RBC)及分类参数在72h内未发生显著变化;WBC分类结果的稳定性优于RBC体积参数的稳定性。RBC体积参数的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12h开始发生体积增大变化, 24h发生显著变化,而冷藏条件下可保持24h。结论 XE-2100血液分析仪短时间结果稳定。长时间稳定性研究显示在自动分类参数方面3d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RBC分类的稳定性优于RBC检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1999~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 咽拭子)的分离率最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