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Narcotrend在老年人喉罩全麻纤支镜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寻求检查中最适宜的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NTI). 方法 60例择期行喉罩全麻纤支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其中Ⅰ组:NTI(79~65)组、Ⅱ组:NTI(64~37)组、Ⅲ组:NTI(<37)组,监测各时间点的NTI、无创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率(heart rate,HR)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CO2);记录置喉罩后达到靶NTI的时间及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副作用等. 结果 置喉罩后丙泊酚用量Ⅰ组(2.16±0.31) mg/kg、Ⅱ组(2.78-0.37) mg/kg、Ⅲ组(3.15±0.29)mg/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进镜顺利率为85%,其余两组为100%.各组间SBP、DBP、MAP和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Ⅲ组有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Ⅲ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较Ⅰ组和Ⅱ组延长(P<0.05). 结论 Narcotrend可监测老年患者麻醉镇静深度,指导调控丙泊酚用量,老年患者喉罩全麻纤支镜检查的适宜NTI为64~37.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2例择期行唇腭裂修补术小儿,年龄2~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组(Ⅰ组)和氯胺酮组(Ⅱ组),每组11例,观察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及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哭闹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的插管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的血压、心率较Ⅱ组平稳(P<0.05);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Ⅰ组较Ⅱ组明显缩短(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苏醒期躁动和哭闹的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更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提高苏醒质量,减少苏醒期的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适合于小儿唇腭裂修补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肺内矛盾反应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CT复查资料,筛检发生肺内矛盾反应的病例,并记录其影像学特征的变化及出现、吸收时间。结果:共发现13例矛盾反应,发生率为17.8%(13/73),可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9个月,以树芽征、腺泡实变融合以及实变进展为主要表现。老年病例易发生矛盾反应发生率44.4%(8/18),高于青壮年的发生率(X^2=10.229,P=0.001〈0.05),以新发腺泡实变融合以及实变进展为主,可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9个月,4~18个月吸收;青壮年矛盾反应发生率9.1%(5/55),以新发树芽征为主,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4~9个月吸收。结论: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肺内矛盾反应并不少见,准确的诊断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方案,CT复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病人入院时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的方法,要求200例入院病人在需要了解住院费用、需要了解病情、需要住院治疗、需要延续以往的治疗中选择1个最迫切的需求.[结果]病人普遍关注住院费用的问题.文化程度较高的病人把需要了解病情放在第一位,退休、自费的病人表示没有大病尽量不住院,公费病人更需要延续以往的治疗.[结论]把病人的收费纳入医院管理的范畴,杜绝不合理用药、过度检查,提高病人对医生护士的信任感,及时与病人交流病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与社区卫生站联手建立家庭病房及健康档案,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以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常规采用肌间沟入路法,该入路穿刺路径较短,不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的实施,而对于肥胖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间沟难以定位,不宜采用.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骨性解剖标志明显,易于定位,且穿刺路径相对较长,有利于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时导管的固定[1].本研究拟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后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单肺通气麻醉是麻醉学领域里一个比较特殊的麻醉方法。为了让一侧全肺萎陷,给外科手术一个良好的视野和操作空间。更要保证充足的通气和供氧。单肺通气技术常用有两种:双腔支气管导管和支气管阻塞导管。研究表明双腔支气管导管和支气管阻塞导管的应用各有利弊[1]。现将双腔支气管和支气管阻塞管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双腔管双腔支气管插管常用于开胸手术麻醉,为手术者提供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SLIPA喉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SLIPA喉罩组(S组)和经典喉罩组(C组)。分别记录喉罩成功置入率、一次放置成功所需时间以及术中需调整喉罩位置病例数;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气腹后5min及气腹后30min时的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患者入室时(T1)、置入喉罩即刻(T2)、置入后3min(T3)、拔除喉罩即刻(T4)、拔除后3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观察术中有无胃胀气、返流误吸情况及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如声嘶或咽痛等。结果:两组患者在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气腹后5min及气腹后30min时的Ppeak和P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所选取的各时点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在一次放置成功率、一次放置成功所需时间以及术中需调整喉罩位置病例数方面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发生7例轻微咽痛,C组有4例患者术中发生胃胀气,两组均未见声音嘶哑及返流误吸。结论:SLIPA喉罩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发症少、操作便捷、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经皮气管切开套管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旨在为气管切开套管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我院ICU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用Portex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改良技术,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Ⅱ组为普通的气切套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情况、类型和细菌谱,ICU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病人的病死率。结果:共103例完成列入本研究,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较Ⅱ组低(P<0.05),且以早发型VAP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晚发型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病人的ICU住院时间较Ⅱ组短,ICU治疗费用较Ⅱ组低(P<0.05)。但两组病人的病死率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行声门下吸引的气切套管可明显降低气管切开患者VAP的发生,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改良Proseal喉罩和改良普通喉罩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改良Proseal喉罩组(P组)和改良普通喉罩组(L组)。全麻诱导后徒手插入喉罩,接麻醉机,控制或辅助通气。记录两组麻醉前(T0)、插入喉罩即刻(T1)、插入喉罩3min(T2)的SBP、DBP、HR和SpO2,同时记录喉罩插入时间和并发症,并进行喉罩通气评估、纤维支气管镜评估和气道密封压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喉罩插入时间及各时点的SBP、DBP、HR和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气道密封压明显高于L组(P<0.01);P组喉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评分优良率均为100%,明显高于L组的85%、80%(P<0.01);术毕P组1例喉罩粘血,明显少于L组的7例(P<0.05)。结论改良Proseal喉罩在气密性、通气评估、纤维支气管镜评估等方面好于改良普通喉罩,但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行气管切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使用改良经皮气管切开包组(改良PDT组)125例和使用Portex套具组(PDT组)87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费用、出血量、拔管后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拔管后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PDT组手术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 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使用效果确切,在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性、创伤性等方面达到与Portex套具相当的性能,且手术费用明显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