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伯氏疏螺旋体共有13个基因种,国内分离到的菌株包括5个基因种[1-3],本研究对黑龙江地区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样本采集、处理及DNA提取:2009-2011年4-7月从黑龙江林区采用夹夜法采集野鼠,每样点100×2夹次,按5m距离布放鼠夹,晚放晨收.现场鉴定鼠种后,将捕获的鼠放入鼠袋内,乙醚麻醉后,消毒,无菌取脾脏低温保存.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脾脏DNA,-20℃贮存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旅游区蜱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的动态变化.方法 运用PCR方法检测2010年捕获蜱中两种病原感染状况并测序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威虎山和镜泊湖景区采集点捕获蜱标本共849只.两地优势蜱种分别为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分别为26.15%、10.05%和0.00%、13.33%,提示全沟硬蜱复合感染.两地优势蜱种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6月上旬,蜱携带病原率因时间差异而不同.序列分析显示旅游区伯氏疏螺旋体有3种基因型,除B.garinii型、B.afzelii型外,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B.valaisiana-like group型.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得两序列分别与Rickettsia sp.HL-93和Rickettsia sp.H820,其同源性为100%.结论 两旅游区蜱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且携带的基因类型存在多样性;动态调查显示蜱种、蜱密度的分布以及蜱携带病原状况因生境、时间和人群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RICU中革兰阴性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前瞻性监测2010年10月—2011年10月RICU革兰阴性菌的种类及耐药性.结果 RICU环境中常见革兰阴性菌群主要为非发酵菌群,包括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39.5%、12.0%、9.5%、8.7%及6.3%;最易被污染的部位是床旁桌,占35.4%;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为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80.0%,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率达100.0%;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耐药率分别为33.3%、45.1%,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率达到90.0%.结论 应加强对RICU环境中非发酵菌群的定期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加强环境的消毒与灭菌,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肠道病毒71 型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血清降钙 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比较上述指标与患儿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乳酸脱氢酶(LDH)的相关性,探讨其对肠道病毒71 型感染HFMD 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 10 月—2019 年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0 例肠道病毒71 型感染HFMD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 其基本资料和临床感染特征及表现。按照病情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并选取30 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SAA、PCT、WBC,检测各组CK、CKMB、LDH 变化并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普 通组和重症组SAA、PCT、WBC 高于对照组(P <0.05);重症组SAA、PCT 高于普通组(P <0.05)。重症 组与对照组的SAA、PCT、WBC 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3(95% CI :0.976,1.000)、0.995(95% CI :0.982,1.000)和0.939(95% CI :0.868,1.000);重症组与普通组的SAA、PCT、WBC 的AUC 分别 为0.913(95% CI :0.796,1.000)、0.911(95% CI :0.793,1.000) 和0.756(95% CI :0.607,0.906)。重症 组CK、CKMB、LDH 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普通组CK、LDH 高于对照组。经相关性分析,CK 与SAA、 PCT、WBC 呈正相关(r s =0.565、0.759 和0.401,均P <0.05);CKMB 与SAA、PCT、WBC 呈正相关(r s =0.416、 0.359 和0.315,均P <0.05);LDH 与SAA、PCT、WBC 呈正相关(r s =0.550、0.358 和0.354,均P <0.05)。 结论 SAA、PCT、WBC 对肠道病毒71 型感染HFMD 病情有一定诊断价值,与CK、CKMB、LDH 共同检 测在预示肠道病毒71 型感染的HFMD 患儿由轻症转为重症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监护室环境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存在状况及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每隔2周对外科监护室、神经内科监护室和呼吸科监护室病人周边环境进行采样并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和耐药基因IMP、SIM、VIM、OXA-23、24、51、58检测。结果3个监护室病人周边环境共采集标本7878份,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229株,其中呼吸科监护室分离率(5.41%)高于外科监护室(2.39%)和神内监护室(2.56%)(P〈0.001)。抗生素敏感性除对多黏菌素(67%)相对较高以外,其余普遍较低;金属酶IMP和VIM基因检出率为20.52%和11.36%,未检出SIM基因;苯唑西林酶(OXA群)基因OXA-51分离率为32.75%(75/229)、OXA-23分离率为31.44%(72/229)、OXA-58分离率为3.49%(8/229),未检出OXA-24、AmpC和CTX—M。结论监护室环境菌株的污染和耐药现状较为严重,应加强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工作,防止鲍曼不动杆菌暴发和感染率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大型综合性医院ICU医院感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ICU医院感染连续性监测分析,探索科学有效控制ICU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 利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对2010年10月-2011年4月医院ICU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 3个ICU监测期间共有住院患者1104例,医院感染317例,感染率为28.7%,神经内科ICU、呼吸ICU、外科ICU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31.3%、28.3%、27.9%;1783株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标本,占60.5%,其次为尿液及静脉血液,分别占13.4%、7.6%;革兰阳性菌以酿脓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多,分别占8.6%、6.4%,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8.0%,革兰阴性菌以鲍氏不动杆菌居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3.9%、7.0%;抗菌药物在ICU使用率最高达到92.4%.结论 ICU医院感染实时监测是一种科学的监测方法,便于动态的了解ICU医院感染情况,针对监测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感染控制方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特点。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老年住院患者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菌株184株,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重PCR和毛细管电泳对7个位点进行分析,利用Bio Numerics 5.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84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共产生139种基因型,呈现明显的基因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可分为3个基因群,其中Ⅰ群包含93.06%的菌株。结论本医疗中心老年住院患者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具有明显的优势菌群,其感染来源仍以院内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