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芳香化酶的表达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芳香化酶为催化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最后一步限速酶。在脑内其主要表达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表达高峰在出生前后,性成熟后降至最低,雄激素对脑芳香化酶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正常情况下,芳香化酶的表达主要见于特定脑区的神经元内,而脑损伤后,其表达出现在各损伤脑区的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且具有活性。脑内雌激素的有效质量浓度主要取决于脑局部芳香化酶表达水平,由此产生的雌激素能调节靶细胞的形态学、突触发生和树突棘密度、神经营养因子和(或)其受体的表达等,从而影响脑的性别分化并发挥其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陕西省目前新生儿死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在新生儿危重症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陕西省新生儿死亡评审为基础,依托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分析新生儿死亡现状,研究自2010年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以来,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对新生儿死亡率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新生儿死亡数逐年下降,总死亡率由2010年的8.94‰下降至2016年的3.87‰,下降幅度为5.07‰,农村下降幅度(5.77‰)大于城市(1.8‰)。导致新生儿死亡常见的疾病为: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意外窒息、其他先天性异常、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为2010、2011、2013年的顺位第一,自2015年开始早产低出生体重为顺位第一,2012年顺位第一为先天性心脏病。7年间共评审病例66例,参评专家83人,其中11(16.7%) 例“不可避免”死亡;37(56.0%)例 “创造条件可避免”, 18(27.3%)例“可避免”死亡。结论 应加强化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以降低陕西省新生儿死亡率;重点开展早产儿救治技术、新生儿危重症识别及救治技术的培训;建立并规范全省范围内的危重新生儿转诊网络。  相似文献   
3.
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生科普能力训练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医学生运用医学科普语言为患者家属答疑的能力,改善临床服务质量。方法 给医学生系统讲解医学科普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训练医学生用医学科普语言解答患者的咨询,最后组织80名在儿科实习的医学生(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回答患儿家属的咨询,请患儿家属为其打分。结果 通过患儿家属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医学生的评估取得如下结果:实验组获得患儿家属打分很满意者10名,较满意者21名,较不满意者9名,很不满意者0名;对照组获得患儿家属打分很满意者3名,较满意者16名,较不满意者15名,很不满意者6名。结论 在临床教学中增设加强医学科普能力训练的内容,可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同时,由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促使医学生把曾经学习过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知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复习,从而也有助于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知识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病理学改变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醒脑开窍”针法并通过电镜与光镜来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引发大鼠脑神经元、胶质细胞、毛细血管等结构损伤,针刺可改善脑缺血周围区超微结构损伤。并且发现在3h时间点给予针刺干预较其他时间点理想。结论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在3h内给予针刺干预可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雄激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作新生鼠HIBD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HIBD对照组(32只)、雄激素干预组(32只)(与模型制成后即刻注射丙酸睾丸酮25 mg/kg),与HI后6、24、48 h,7 d取脑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蛋白在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新生大鼠海马及皮层均有Bcl-2和Bax表达,但Bax表达较微弱;在HI后6 h Bcl-2表达开始呈阳性反应,HI后24 h Bcl-2表达明显增多,72 h后达高峰,7 d后逐渐减低;Bax的表达在HI后24 h达高峰,72 h后逐渐降低,7 d后维持在低水平;雄激素干预后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时程与缺氧缺血对照组相似;HI后6、24、72 h,Bcl-2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5,0.01),HI后7 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雄激素组Bax的表达水平在HI后24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HI后6、72 h,7 d两组Bax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雄激素可抑制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可能与雄激素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排列表法随机分为奥氮平组[34例,(24.1±5.4)mg/d]和利培酮组[34例,(7.9±1.8)mg/d],疗程均为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12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奥氮平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病理分均从治疗第2周末起较治疗前下降(P<0.05~0.01);利培酮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一般病理分从治疗第2周末起,阴性症状分从第4周末起,较治疗前下降(P<0.05~0.01);奥氮平组从治疗第2周末起各时点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均低于利培酮组(P<0.05~0.01).(2)治疗第2周末起,2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严重程度和改善程度(CGI-SI)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0.01);2组间各时点CGI-SI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12周末,奥氮平组、利培酮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奥氮平组、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3%(18/34)和59%(2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体质量增加发生率高于利培酮组(P<0.05);利培酮组静坐不能、异常泌乳和(或)闭经、肌张力增高的发生率高于奥氮平组(P<0.05).结论 奥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干预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干预手段,以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T-PCR方法,观测不同时间点病变侧大脑皮层2种关键炎性细胞因子受体即白细胞介素-1受体Ⅰ(IL-1RⅠ)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的mRNA表达情况,并观察针刺对上述指标的调节作用规律.结果 醒脑开窍针刺法降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异常升高的IL-1RI、TNFR-Ⅰ的mRNA的表达,且该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明显.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干预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有效成分补骨脂素、齐墩果酸、淫羊藿苷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月龄雄性SMAP8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补骨脂素组、齐墩果酸组、淫羊藿苷组及模型组。同时另取同龄段的抗快速衰老亚系1(SAMR1)小鼠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给予补骨脂素(50 mg/kg)、齐墩果酸(50 mg/kg)、淫羊藿苷(20 mg/kg)灌胃,对照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每次0.3 m L,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后断头取脑。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SMAP8小鼠大脑皮质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SMAP8小鼠大脑皮质中SOD、CAT和GSH-Px活性较同龄SAMR1小鼠明显降低,模型组大脑皮质SOD、CAT和GSH-Px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大脑皮质中SOD、CAT和GSH-Px活性均高于模型组,对于以上指标,补骨脂素、齐墩果酸、淫羊藿苷3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中药对SAMP8的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从而可以达到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下电切加球囊扩张术治疗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49例输尿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9例,年龄15 ~56岁,平均40岁.患侧肾功能轻度受损者4例,中度受损者35例,重度受损者10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11例.输尿管上段狭窄13例,中下段狭窄25例.狭窄段长度0.3~2.0 cm,平均为1.2 cm.其中经皮肾微穿刺输尿管镜下电切加球囊扩张术治疗17例,经尿道输尿管镜下完成31例.双J管留置3~6个月,4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43个月,平均24个月.结果 48例手术顺利完成,1例中转开放行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成形术.手术时间25~95 min,平均42 min;术后住院时间2-6d,平均4d.45例随访复查B超及CT示肾积水明显减轻39例,IVU示输尿管显影通畅无明显狭窄;肾积水无明显变化6例. 结论 输尿管镜直视下电切结合球囊扩张治疗输管狭窄手术效果确切、痛苦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为输尿管狭窄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噬在电针治疗周围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手术造成大鼠实验性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采用电针治疗,自噬抑制剂三甲基腺嘌呤(3-MA)干预等措施,不同时间点进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TI)测定和再生神经组织学观察。[结果]组间比较发现,在实施干预后第7天和第28天,电针联合自噬抑制剂组的SFI比其他各组更差(P0.05)。组内比较发现,模型组、电针组在第1、2、7天时的SFI无差异,均在第28天时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而电针联合自噬抑制剂组在第1、2天时的SFI无差异,但在第7、28天时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且劣于上述各组。另外,再生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切片和镀银染色切片显示,第28天时,电针联合自噬抑制剂组的再生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的连续性和密集程度较其他各组要差。[结论]电针在坐骨神经功能的长期恢复中发挥较大作用。在相同电针情况下,抑制自噬反应对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和形态改善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说明电针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自噬来改善坐骨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