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及其对动脉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ASA I-Ⅱ级行择期上腹部手术的患者,年龄52-79岁。行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胸4水平以下。观察麻醉前后及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后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麻醉后30min PaO2及SaO2显著降低(P<0.05),BiPAP通气30min后,PaO2及SaO2显著回升(P<0.05-0.01),PaCO2基本维持于正常水平。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应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安全有效,明显改善氧合功能,减轻呼吸做功。  相似文献   
2.
对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感觉异常及红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共 2 0 0 0例 ,I组 (观察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 ,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 :丁丙诺啡 0 .4 5mg或吗啡 4mg ,加入 0 .5 %布比卡因 5 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 6 0ml,注入首次剂量 5ml后 ,以 2ml·h-1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 ;II组 (对照组 ) 10 0 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不作镇痛 .结果 Ⅰ组发现了 15例皮肤并发症 .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 .未发现运动功能受损者 .结论 阿片类药物的质量及所含化学成分、阿片类药与局麻药的配伍 ,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和母婴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无产科异常情况的足月单胎妊娠妇女,年龄20-43岁,随机分为镇痛组(n=20)和对照组(n=20)。镇痛组于宫中开至3cm左右,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0.15%罗哌卡因3-6ml/h持续硬膜外注入,对照组为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疼痛评分(VAS评分)、产程时间、注药前后宫缩间时间、宫缩持续时间、胎心率、监测产妇血压、脉率、脉搏氧饱和度、计算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镇痛良好。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0.1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行分娩镇痛效果良好,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椎管内麻醉及手术中呼吸支持的效果.方法 选择23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腰-硬联合麻醉后行双水平正压(BiPAP)通气,BiPAP呼吸机采用S/T模式,设定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气相压力(IPAP)为10~16cmH1O,呼气相压力(EPAP)为4 cmH1O.吸入氧浓度为50%.监测无创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麻醉前、BiPAP通气后1 h及脱机30 min后的动脉血气值.结果 患者BiPAP通气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1)显著降低,从(62.6±13.1)mmHg降至(51.0±8.7)mmHg(P<0.01);动脉血氧分压(PaO1)显著增高,从(54.3±12.2)mmHg升至(71.4±14.5)mmHg(P<0.01);动脉血pH显著增高,从(7.31±0.09)升至(7.39±0.07),(P<0.01);脱离BiPAP通气30 min后动脉血气比麻醉前基础水平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COPD患者在低平面阻滞麻醉及手术期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感觉异常及红肿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共2000例,I组(观察组) 100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丁丙诺啡0.45mg或吗啡4mg, 加入0.5%布比卡因5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注入首次剂量5ml后,以2 ml*h-1 速度持续硬膜外腔注入;II组(对照组)1000例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 ,不作镇痛.结果Ⅰ组发现了15例皮肤并发症.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未发现运动功能受损者.结论阿片类药物的质量及所含化学成分、阿片类药与局麻药的配伍,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立止血与巴曲亭用于妇科手术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立止血 (血凝酶 )与巴曲亭在妇科手术中减少失血的作用。方法 :选择 5 0例妇科择期子宫切除手术患者 ,年龄4 9岁~ 6 2岁 ,ASAⅠ~Ⅱ ,无明显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立止血组 ,对照组巴曲亭组 ,每组各 2 5例。两组采用切皮前静注及肌注各 1单位 ,术毕称量纱块重量变化 ,并测量引流瓶出血量 ,及术前、术后 2 4h的Hb值。结果 :两组术毕出血量 :立止血组为 (2 0 0± 16 3)ml,巴曲亭组为 (2 97± 13 4 )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者术毕血红蛋白 (Hb)值立止血组 (11 8± 0 7)g L ,巴曲亭组 (10 2± 0 6 )g L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立止血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明显强于巴曲亭  相似文献   
7.
目的市临床分析无痛技术应用于妇科门诊的多种手术操作中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我院自1998年9月起将无痛技术广泛应用于妇科门诊的多种手术操作中,至2006年2月共18092例.其中使用异丙酚16645例,异丙酚配伍氯胺酮742例,异丙酚配伍安定443例,异丙酚配伍芬太尼262例。观察:①镇痛效果。②宫口松弛程度,术中术后出血情况。③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及麻醉后并发症。结果无痛效果显著,有效率100%。完全松弛能够顺利通过6号吸管100%,术中术后出血量均少于经量。不良反应少。无痛技术临床效果确切,无毒副反应,安全可靠,符合妇女的身心需求,并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妇女所接受,在妇产科的手术领域里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值得去推广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与布比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行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40例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先在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罗哌卡因(Rop)2.5mg,加芬太尼20μg或布比卡因(Bup)2.5mg加芬太尼20μg后均留置硬膜外导管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采用0.1%罗哌卡因或0.1%布比卡因,均与1.6μg·ml-1芬太尼混合液持续硬膜外输注5ml·h-1,自控镇痛3ml,锁定时间10min。结果两组镇痛效果良好,镇痛起效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产程、胎儿Apgar评分、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及催产素的使用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布比卡因组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显著增高。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CSE+PCEA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完善,比较低浓度布比卡因CSE+PCEA运动阻滞更轻微。  相似文献   
9.
立止血与巴曲亭用于妇科子宫切除术出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焕娟  詹鸿  陈秉学 《中国药房》2003,14(8):482-482
减少术中失血以及减少术中输异体血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立止血应用于临床的报道较多 [1~4],而巴曲亭的报道少见。为评价立止血与巴曲亭的止血效果 ,笔者将两种药物对比用于减少妇科子宫切除术出血。1资料与方法1 1研究对象选择50例妇科择期子宫切除患者 ,ASAⅠ~Ⅱ ,年龄49岁~62岁 ,年龄中位数54岁 ,无明显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将患者随机双盲分为立止血组和巴曲亭组 ,每组各25例。两组术前病情、病程、手术时间 ,经X2检验 ,P>0 05;两组年龄中位数、术前Hb值 ,经t检验 ,P>0 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 2观察方法所有病例均于术前…  相似文献   
10.
熵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熵指数的变化,并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进行比较,探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部手术病例30例,(ASAⅠ~Ⅱ级),麻醉诱导用丙泊酚2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呼气末CO2维持在35~40mmHg,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维持在1.0MAC,追加芬太尼及丙泊酚;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电、脉搏氧饱和度、熵指数(Entropy)和BIS并观察对循环和呼吸的变化。结果患者SE、RE、BIS值在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均显著下降,麻醉结束当患者呼之睁眼时明显回升,但未能完全回到基础值,RE值回升最明显,SE与BIS值,RE与BIS值均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P<0.01)和(r=0.96,P<0.01)。丙泊酚输注镇静不同深度对循环和呼吸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全麻过程中熵指数与脑电双频指数均有良好相关性,用于监测麻醉深度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