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目的:揭示中药饮片六神曲传统发酵炮制工艺中有益微生物种群。方法:应用经典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结合形态学考察和16S rRNA或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六神曲发酵炮制过程中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及初步菌种分类鉴定。结果:共分离获得细菌8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4株。8种细菌分别为成团泛菌、溶血葡萄球菌、阿氏肠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戊糖片球菌;3种酵母菌分别为伯顿生丝毕赤酵母、汉氏德巴利氏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4种丝状真菌分别为卷枝毛霉、总状毛霉、尔青霉、亮白曲霉。结论:六神曲传统发酵炮制工艺涉及多种微生物共同参与发酵过程,为后续建立六神曲现代发酵炮制工艺奠定了菌种基础。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多危急患者生命,其致残率极高,约75%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约40%的患者成为重度残疾[1]。传统内科治疗死亡率较高,外科手术后脑出血的死亡率明显下降[2],但术后的偏瘫与残疾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绿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现状及绿色化的意义,提出了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绿色化的实施方案及实践过程,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方法与手段等途径实现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监护室(NICU)护士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的技巧,为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到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并人住监护室的31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9例。对照组患者家属采用常规沟通方法,观察组常规沟通基础上加入有效沟通技巧,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和投诉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家属对护理质量平均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投诉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CU护士对患者家属介入有效的沟通技巧,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患者家属的投诉率,减少医患纠纷,提高NICU的整体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口腔内科学是一门科学性、技巧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分析能力。临床前期的实验课教学是口腔内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堂,是一个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生物波穴位刺激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生活质量及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生物波穴位刺激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2、3周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M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HAMD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干预后第1、2、3周HAMD评分分别为(22.52±1.87)分、(15.16±2.62)分、(10.24±1.78)分,均低于对照组[(24.16±2.64)分、(19.22±2.97)分、(15.34±2.13)分,均P < 0.05]。2组患者MBI及SS-QOL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第1、2、3周MBI及SS-QOL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5)。观察组康复依从性为96.7%(58/60),优于对照组的83.3%(50/60),P < 0.05。  结论  生物波穴位刺激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康复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感知水平唤醒干预措施应用于脑性昏迷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ICU于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2例颅脑损伤伴重度脑性昏迷患者,根据诊治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分别设为对照组(n=43)和实验组(n=39)。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开展感知唤醒干预措施。 比较两组在不同时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 GCS)、功能障碍评分(Dysfunction Score,DFS)、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评分,并比较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潜伏期(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ABEP)、苏醒情况及意识状态。 结果 治疗2、3、4周末,实验组GCS及EE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D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4周末,实验组ABEP绝对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0.01)。 实验组在1~10d、11~20d及21~30d苏醒率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苏醒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知水平的唤醒干预措施应用于重度脑性昏迷患者,能改善其意识状况,并促进苏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2例aSA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2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27分98例,为认知障碍组;30~27分24例,为正常组。分析aSAH后认知障碍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AH后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结果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与aSAH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均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前CT-Fisher分级、术前Hunt-Hess分级、诊断明确至手术时间、动脉瘤大小、治疗方式与aSAH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OR=10.562,95%CI:1.803~61.875)、术前CT-Fisher分级(OR=0.066,95%CI:0.004~1.061)是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术前CT-Fisher分级高是aSAH后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