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米氮平和阿米替林分别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患者,比较其疗效与安全性,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的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均为首发,未经抗抑郁剂治疗;排除严重躯体疾病,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米氮平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0~85岁,平均(63±5)岁。阿米替林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1~86岁,平均(64±6)岁,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米氮平剂量15~30mg/d。阿米替林剂量50~100mg/d。疗程8周…  相似文献   
2.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MMPI测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Ⅰ、Ⅱ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MMPI测查结果分析黄寅平,赵徐萍江苏省无锡市第七人民医院近10多年来,由于精神分裂症阳性(Ⅰ型)、阴性(Ⅱ型)症状划分的理论已被精神病学界一些学者所接受,国内外有关Ⅰ、Ⅱ型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两型病因学及病理学的...  相似文献   
3.
对服用阿立哌唑和氯氮平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首次住院;入院前2周未用过抗精神病药及其他可能影响心电图的药物;排除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4.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无锡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供、1982年和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用的方法,于2003年在无锡市城乡进行精神分裂症流行学调查。结果:在城乡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中,精神分裂症总患病率为5.02/1000,时点患病率为4.02/1000。城市总患病率为6.16/1000,时点患病率为4.86/1000。农村总患病率为4.10/1000,时点患病率为3.34/1000。差异无显著性(x^2=1.692,P&;gt;0.05;x^2=2.512,P&;gt;0.05)。男性总患病率为5.39/1000,时点患病率为4.21/1000。女性总患病率为4.66/1000,时点患病率为3.83/1000。差异无显著性(x^2=0.322,0.111,P均&;gt;0.05)。患病率与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负相关。结论:无锡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较稳定,社会功能受损严重,需要来由家庭社会的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所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诊断为AD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分别采用米氮平与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周末时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显效率分别为83.0%和70.0%,疗效相仿;HAMD评分,A组在治疗2周末即显著下降(P〈0.01),B组在第4周才明显下降(P〈0.05);8周末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副反应A组明显少于和轻于B组(P〈0.01)。结论:米氮平治疗AD抑郁安全性高、副反应轻微,且见效快。  相似文献   
7.
癫癎性抑郁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癫痫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抑郁症在临床上的差异。方法:以28例癫痫性抑郁障碍与30例抑郁症作对照比较:结果:癫痫性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出现的年龄较早,言语减少、迟缓、昼重夜轻、疑病、偏执、胃肠道症状出现率较低.治疗后显效较快,抗抑郁药使用率较低,疗效与抑郁症组相仿。结论:癫痫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I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I、Ⅱ型患者各20例,以利培酮治疗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观察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并与健康人30名比较。结果:治疗前I、Ⅱ型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Ⅱ型T3较对照组显著为低;治疗后Ⅱ型T4值显著较I型为低;I型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Ⅱ型治疗前后TSH及T4值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Ⅱ型阴性症状因子分与FT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利培酮对I型甲状腺激素无明显影响,可引起Ⅱ型TSH升高及T4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9.
分析102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男女病人的临床特征。结果发现,男女患者在病程、婚姻、文化程度及用药剂量等方面存在差异。作者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女病人文化程度显著低于男病人以及丧偶者明显多于男性,可能是造成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中女多于男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对115例抑郁症患者应用家族史法进行研究,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并与对照组(395名)比较。结果 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较其一级亲属高(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较对照组高(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高(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