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时肌腱血流的变化及其变化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2Hz组、10Hz组、100Hz组和针刺(10Hz)+阿托品组、针刺(10Hz)+酚妥拉明组。手术剥离出大鼠胫骨粗隆上缘的髌腱,利用超声测定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和梁丘穴前后髌腱血流量的变化。并采用静脉滴入阿托品和酚妥拉明的方法,对针刺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1)2Hz组和10Hz组在针刺过程中,髌骨腱血流量分别下降至针刺前的82.11±10.8%、49.17±11.63%,针刺停止后,两组血流量却逆转为高于针刺前的水平,以10Hz组上升幅度较为明显;(2)100Hz组针刺过程中,血流量下降至针刺前的37.54±12.79%,针刺停止后血流量未恢复到针刺前的水平;(3)针刺(10Hz)+阿托品组:针刺时血流量降低至44.61±12.01%,停针后血流量未出现增加现象;(4)针刺(10Hz)+酚妥拉明组:针刺时血流量增加至119.73±14.66%,针刺停止后血流量继续增加。结论:(1)电针刺激期间髌腱血流下降,刺激停止后血流量明显增加;(2)中、低频率刺激对血流量增加效果优于高频刺激;(3)针刺对血流量的影响与舒血管神经和缩血管神经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天津成区脑卒中社区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的175名1995-1996年发病的尚存脑卒中 预后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地区、对照地区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4.43岁和62.78岁,干预地区经对照地区推迟1.55岁;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54.9%、78.6%,对照地区明显高干预地区;平均后遗症数目分别为0.71和1.05,差别有显著性78.6%,对照地区明显高于干预地区;平  相似文献   
3.
复方轮叶党参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方轮叶党参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的作用.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肝损伤对照组、复方轮叶党参高、低剂量组.各组均以每次10 ml/kg体重灌胃,正常对照组灌胃给予蒸馏水,肝损伤模型组上午灌胃蒸馏水,下午灌胃40%食用乙醇.两个试验组分别灌胃给予复方轮叶党参1.43 g/kg和2.86 g/kg,连续灌胃8周后,检测全血乙醇浓度,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 高剂量复方轮叶党参能有效降低全血乙醇浓度,肝损伤对照组大鼠血清N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轮叶党参高剂量组NO水平显著低于肝损伤对照组(P<0.05),复方轮叶党参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与乙醇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复方轮叶党参制剂可有效预防酒精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ICP-AES法测定营养食品中Fe、Zn、Ca、Pb、Cu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食品中的金属元素主要是原子吸收法和化学法[1-6],上述两种方法测定时只能逐一元素进行分析,需要处理大量样品,故而需要较多的人力和试剂.且方法的现性范围窄,对添加较大量的营养元素测定时需大量稀释后才可分析,对测定的准确性带来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生化分析仪和动脉血气分析仪分别测定静脉血清和动脉全血中钾、钠、氯离子浓度,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和线性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生产的贝克曼DXC800和佰利亚i-STAT动脉血气分析仪分别检测54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30min内的静脉血清和动脉全血的钾离子、钠、氯离子浓度,用配对t检验和一般线性相关分析比较两种血样之间的离子浓度差异和相关性,结果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4.32+0.29)mmol/L,动脉全血钾离子浓度(4.16+0.33)mmol/L,静脉血清和动脉全血中钾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方程为静脉血清钾V=0.778×动脉全血钾A+1.083(mmol/L);动脉全血和静脉血清中的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后血气分析仪测定的动脉全血钾离子浓度与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清钾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能参考同一标准,需建立动脉血气钾离子浓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可以参考同一标准。  相似文献   
6.
附子中毒及预防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毒理与临床表现、中毒原因及中毒预防三方面,总结分析了附子中毒的相关研究。提出附子中毒主要与超量应用、炮制不规范、煎煮时间短、配伍不当、受体功能状态等原因有关,指出中毒预防应从剂量、炮制、配伍、用法及个体差异等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背景:一氧化氮是最重要调节因子,是生物体内分子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息使,是末端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的:通过查阅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相关的文章,并综述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HighWire数据库中关于“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相关的论文报告。以“一氧化氮,末端病”或“NO,enthesiopathy”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的文章内容与一氧化氮对末端病的作用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检索到135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3篇文章。结果与结论:虽然关于一氧化氮是否同时参与末端病发病及其修复的过程观点不一致,但是一氧化氮与末端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末端病大鼠模型已经证明了反复的机械应力诱导了末端组织结构的炎症病变及变性,但是各个学者关于引起其变化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观点不一致。这些因素彼此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以及与外在负荷与一氧化氮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协同而导致了末端病的产生,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背景:甲状旁腺激素是影响骨代谢功能轴最主要的因素。同时也是调控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表达的重要激素。目的:通过查阅甲状旁腺激素对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调控作用的相关文章,并对其进行综述。方法:以"甲状旁腺激素,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或"Parathyroid hormone,osteoprotegerin,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HighWire数据库中关于"甲状旁腺激素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的相关的论文报告。选择的文章内容与甲状旁腺激素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有关、近期发表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31篇文章。结果与结论:甲状旁腺激素是调节骨代谢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增强破骨细胞活动增强而实现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是调节骨吸收的关键因子,它通过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结合发挥功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结合后,启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信号转导,骨保护素则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竞争性结合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骨保护素比值决定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及功能。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条件下,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的变化是否对于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有影响,进而调节骨代谢的吸收与合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运动时应力作用于人体,且同时伴有应激产生,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应力刺激敏感,通过中间途径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调节下游促红细胞生成素/RANKL/RANK信号从而影响骨代谢.白细胞介素6是通过非受体型的酪氨酸激酶/信号传递转录激活蛋白信号通路途径,同样影响骨代谢.目的:探讨应力和应激是否在同一信号途径上对β-连环蛋白的共刺激效应.方法:由第一作者于2000/2011通过计算机检索 CNKI、HighWire 和 Elsevier 数据库中关于“应力刺激,应激, Wnt/β-连环蛋白,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骨代谢”的相关文献.选择与应力刺激或应激对信号通路的影响有关文章内容,共纳入37篇文章.结果与结论: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作为对应力敏感的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的中间信号,协同应激产生的白细胞介素6,通过对PI3K/Akt途径的激活作用,使β-连环蛋白信号级联放大,并对促红细胞生成素/RANKL/RANK骨吸收信号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可以解释过度训练导致骨损伤易感性发生的机制,同时也验证了应力与应激在信号通路中的协同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5年1月-2019年11月中国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境外工作期间的传染病感染情况。  方法  对2015年1月-2019年11月参加过卫生援外的部分医务人员进行电子问卷调查,计算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479名调查对象的传染病感染率为19.83%,16人感染了2次及以上,传染病发病密度为0.168次/人年;感染者中在6个月内感染的占65.26%。感染比例最高的传染病是疟疾,占61.06%。68.69%的人认为援外工作期间感染传染病的风险高;41.97%的人对采取的传染病预防措施感到很满意。不同的承派省市、支援国家的艰苦程度、支援驻地的分布、感知风险程度以及对防控措施满意度等之间,队员感染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医疗队队员工作所在国家越艰苦,感染比例越高(χ2=61.667,P < 0.001);队员认为自身感染风险越高,感染比例越高(χ2=15.602,P < 0.001)。  结论  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国外工作期间面临较高的感染传染病风险。需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援外医疗队队员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