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时点应用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25例,A组于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B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C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及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术毕3组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氟比洛芬酯150mg+芬太尼0.6mg+托烷司琼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比较3组术后2,8,24h时VAS评分,记录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B组术后2,8,24h时VAS评分及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C组(P<0.05),A组手术结束后2,8h时VAS评分及术后24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B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开始前或手术结束前30min应用氟比洛芬酯均可增强食管癌术后静脉镇痛效果,但手术前应用较手术结束前应用镇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单肺通气时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的可信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人单肺通气(OLV)麻醉时P_(ET)CO_2C_2和PaCO_2的相关性,以评定P_(ET)CO_2监测在老年人单肺通气麻醉的可信度.方法 37例老年肺部肿瘤患者,胸腔镜下行胸部肿瘤切除、活检或肿瘤根治术,采用静脉复合全麻,术中行OLV.记录麻醉前及OLV 30、60、90、120、180和240min时BP、HR、SpO_2、P_(ET)CO_2和动脉血气,计算氧合指数(PaO_2/FiO_2)、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_(a-ET)CO_2),及对应时间点P_(ET)CO_2和PaCO_2的相关性.结果 除OLV 180 min时点外,术中各时点PaCO_2与P_(ET)CO_2有较好的相关性.术中5例发生低氧血症.结论 老年人OLV麻醉中P_(ET)CO_2不能完全反映PaCO_2的变化,长时间OLV者需同时行血气分析,以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OLV)期间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经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20例,年龄50~65岁,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四组:A、B、C组采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硬膜外分别给予0.5%、0.25%、0.125%布比卡因,D组为单纯静脉全麻,每组30例。A、B、C三组患者诱导前硬膜外注入5ml相应浓度布比卡因,术中以3~5ml/h持续硬膜外泵入。分别于OLV前(T0)、OLV 15min(T1)、OLV 30min(T2)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T1、T2时A组Qs/Qt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PaO2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T0~T2时A、B组SBP、DBP均明显低于D组(P0.05)。与D组比较,A、B、C组术中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的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0.125%和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在OLV期间不会增加肺内分流和降低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氟比洛芬酯或曲马多联合用于肺癌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负荷量地佐辛0.1-0.15 mg·kg-1、托烷司琼6 mg。术后接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2 mL·h-1)。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组( A组)镇痛泵配方为地佐辛0.5 mg·kg-1加氟比洛芬酯3 mg·kg-1,地佐辛复合曲马多组( B组)为地佐辛0.5 mg·kg-1加曲马多10 mg·kg-1,2组均加托烷司琼6 mg。记录患者术后2、4、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术后48 h内的按压次数和毒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及术后48 h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在肺癌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中,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毒副反应轻且镇痛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术前免疫功能相关因子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21年3—8月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386例,男212例,女174例,年龄65~90岁,BMI 18~30 kg/m2,ASA Ⅰ—Ⅳ 级。麻醉诱导前抽取静脉血样,采用流式荧光检测技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CD19+、CD3+、CD4+、CD8+、IF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6、IL-2、IL-4和IL-10并记录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切口相关并发症)。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将P<0.05的相关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术前免疫功能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评价术前免疫功能相关因子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结果 本研究发生术后并发症86例(22.3%)。单因素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增大、ASA Ⅲ—Ⅳ级、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及肾脏疾病、高CCI、术中出血量增多和手术时间延长与术后并发症增加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63,95%CI 1.020~1.109,P<0.001)、高ASA分级(OR=2.700,95%CI 1.438 ~ 5.069,P=0.002)、合并呼吸系统疾病(OR=2.968,95%CI 1.245~7.075,P=0.014)和手术时间延长(OR=1.008,95%CI 1.004~1.012,P<0.001)是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CD8+预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688(95%CI 0.534~0.841,P=0.03)。IL-6预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AUC为0.781(95% CI 0.649~0.912,P=0.001)。

结论 术前CD8+和IL-6升高可预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双肺通气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12月收治349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依据术中通气方式分为单肺通气组(OLV组)和双肺通气组(TLV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中部分因素的差异。结果 OLV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TLV组(34.3%vs.24.6%,P<0.05),OLV住院时间明显长于TLV组[(27.1±9.1)dvs.(23.0±6.6)d,P<0.05]。结论在OLV条件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明显高于TLV,并可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行根治性胃切除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及寒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8月择期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并术后进入苏醒室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0例。F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氟比洛芬酯100 mg(10 mL),C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输注10 mL生理盐水。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患者手术前(T0)、入恢复室(T1)、出恢复室(T2)时的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耳膜温度,评估入恢复室后出现的寒颤次数、强度分级及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10 min(T3)、30 min(T4)VAS评分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与T0相比,T1、T2时间点两组患者耳膜温度明显降低(P<0.05),T1、T2时间点两组耳膜温度无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食道肿瘤患者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食道肿瘤手术患者,机分为A、B组,组25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芬太尼1 mg+托烷司琼6 mg+生理盐水100 mL;B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CIA:氟比洛芬酯150 mg+托烷司琼6 mg+芬太尼0.5mg+生理盐水100 mL,毕拔管后5 min(T0)、术后4 h(T1)、8 h(T2)、24 h(T3),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记录毒副反应.结果 A、B组术后各时点的SBP、DBP、HR、SpO2,静时的VAS评分,后24 h 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芬太尼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1).术后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嗜睡、胸闷不适等.结论 氟比洛芬酯对食道肿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明显减少芬太尼用量及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鲁振  高蓉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10):945-947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炎性因子C1q、C3b及神经颗粒素与老年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4例,男53例,女41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POD将患者分为两组:POD组和非POD组。于术前24 h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抽外周血检测血浆C1q、C3b与神经颗粒素浓度;术后第1~3天采用混乱评估法对患者进行POD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预测POD的效能。结果有21例患者(22.3%)发生POD(POD组)。POD组术前血浆C1q、C3b、神经颗粒素浓度明显高于非POD组(P0.05),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POD组(P0.05),术前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POD组(P0.05)。术前血浆C1q、C3b及神经颗粒素预测PO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78~0.99)、0.87(0.79~0.96)及0.89(0.80~0.98)(P0.05)。结论 POD患者术前血浆C1q、C3b及神经颗粒素浓度明显升高,因而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能对POD早期诊断与防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