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中隔气房的CT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方法:随机抽取2001年1月~2005年6月173例患者所做鼻窦CT资料,观察其CT影像学特点,回顾分析鼻中隔气房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173例患者鼻窦冠状位和轴位CT影像学资料中,19例患者存在着鼻中隔气房,气房均在鼻中隔筛骨垂直板部位,根据气房在鼻中隔位置,发现气房位于鼻中隔上部有8例,中部有11例.与鼻中隔气房相关疾病共有7例:鼻中隔气房炎症3例,气房壁骨折2例(伴脑脊液鼻漏1例),气房胆固醇肉芽肿1例,鼻中隔气房囊肿1例.结论:鼻中隔气房是鼻中隔筛骨垂直板部位异常气化引起的一种解剖变异,其解剖学特点在临床上可以引发一些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
临床怀疑胸椎病变,需摄胸椎正侧位片检查。胸椎摄片条件选择是否恰当是保证照片质量的关键。这虽是一个较陈旧的技术问题,但部分摄片人员,甚至包括部分年资较高的摄片人员仍然掌握不准这一技术。因而在放射诊断工作中,常见到胸椎正位片条件选择过小,穿透不足,解剖层次未显现;胸椎侧位片条件选择过大,胶片过黑,甚至在强光下亦无法观察的事实。这无疑是造成胸椎病变X线诊断准确性差,甚至误诊的重要原因之一。胸椎摄片条件选择,因X线机的型号、功率、性能、病人胖瘦和显影条件等多种因素不同,不能明确规定统一毫安秒、仟伏值,只…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59岁。7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背部绞痛,无明显放射痛,无尿路刺激征及血尿,亦不伴恶心呕吐。疼痛4-5小时经当地医院肌注“黄体酮”后缓解。后又经县医院诊治,但右腰部始终感胀痛不适。我院门诊B超、KUB均报告“右输尿管结石”。病员要求手术治疗而入院。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均正常。实验室检查无特殊。K[JB+IVP:见第三骰骨右侧块重叠处(距中线3.ocm)有0.5x0.6cm高密度影,密度偏低,边缘毛糙。小骨盆腔右侧有牙齿影,密度高,牙冠前方有弧形线状钙化影,但无牙髓腔透明影。在牙齿影周围有类圆形淡薄壳状…  相似文献   
4.
病例 女,65岁.左面部肿块15年,近3年来肿块迅速长大并间断伴有肿块表面少量出血而入院.左侧面部可见一15cmx12cmx12cm大小肿块,质软、饱满、皮温高,肿块表面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呈蚯蚓状,未扪及波动感.体位移动试验( ).透光试验(一).  相似文献   
5.
6.
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窥镜对肺静脉孔的形态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静脉孔径线及静脉鞍厚度的测量方法,分析肺静脉与左房连接变异的类型。方法:收集103例影像资料,在血管内窥镜(VIE)图像上观察肺静脉开口情况,测量长短径及静脉鞍厚度,计算肺静脉孔指数,测量左房体积。结果:标准4支肺静脉81例(78.6%),上肺静脉孔>下肺静脉孔,右上肺静脉孔>左上肺静脉孔,右下肺静脉孔>左下肺静脉孔;右肺静脉孔指数>左肺静脉孔,右下肺静脉孔指数>右上肺静脉孔,左上、下肺静脉孔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侧静脉鞍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肺静脉孔较女性大,男女性肺静脉孔指数和静脉鞍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左上肺静脉孔短径、右上肺静脉孔指数在≥70岁组与50~59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肺静脉孔径与左房体积有一定正相关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血管内窥镜能直接对肺静脉孔进行形态学观察,明确肺静脉开口有无变异,并能对肺静脉孔及静脉鞍进行测量,提供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简便的X线片标记法李朝明①徐关强高礼明①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1标记的内容(1)“左”、“右”字:标明病人检查头、颈、躯干正位摄影的左、右侧和侧位摄片时贴近X线片的侧别以及左侧或右侧上、下肢;左、右字的正放和反放还指示摄片时的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筛选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无冠状动脉病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的患者40例,分别于收缩期和舒张期进行二维、三维图像重建,观察冠状窦(CS)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采用3D法测量主要属支汇入处的夹角,运用CORO SINUS血管分析软件测量CS及其属支的形态学参数,并计算变化率.结果 CS及其属支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均获得较高质量图像.收缩期与舒张期相比,各属支与CS-GCV心房侧的夹角大小无明显变化.除CS长度外,CS及其属支各项测量值收缩期均大于舒张期.结论 64层螺旋CT可用于评价心动周期不同时相CS及其属支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工作及CS血流动力学的MSCT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8日至2007年9月30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326例,包括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心脏及冠状动脉树,二者图像融合,透明化处理,分别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起始部位、走行分布情况。结果:共326例冠状动脉各段及其与心脏关系清楚显示,冠状动脉起源正常313例(96.0%),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3例(4.0%)。右冠状动脉(RCA)开口于主动脉右窦上方1例,右圆锥支(CB)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LM)开口于主动脉左窦上方5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及回旋支(LCX)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侧圆锥支(LCA)开口于主动脉左窦2例,左旋支开口于主动脉右窦1例。另有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开口于主动脉升部前壁和乳内动脉.并可见侧支循环动脉。循环类型呈右冠优势型311例(95.4%),均衡型6例(1.8%),左冠优势型9例(2.8呦。结论:64层螺旋CT图像融合技术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