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2.
目的: 探究蛋白磷酸酶4 催化亚基( PP4 C) 在人脑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
相关性。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胶质瘤标本65 例,均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 另收集经颅脑手术治疗
的脑外伤或脑出血内减压切除的正常脑组织20 例作为正常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所有脑组织标本
中PP4 C 蛋白的表达。分析胶质瘤标本、正常脑组织标本PP4 C 蛋白阳性表达程度; 收集和整理胶质瘤病人的
人口学特征资料、病理特征资料,并分析其与PP4 C 表达的关系。结果: 胶质瘤、正常脑组织PP4 C 蛋白阳性表
达程度分布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胶质瘤标本PP4 C 蛋白高表达率为64.62%,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标本
的10.00%( P<0.05) 。与低PP4 C 蛋白表达相比,高PP4 C 蛋白表达的胶质瘤病人中,星形细胞瘤、病灶≥3 cm、
Ⅲ~Ⅳ级的病人占比显著高,二者在病理类型、病灶大小、WHO 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
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病灶大小、WHO 分级是胶质瘤病人PP4 C 蛋白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
论: 胶质瘤病人存在高PP4 C 蛋白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病灶大小、WHO 分级等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1);(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电泳,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1967年,Yasargil首先应用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吻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此后,颅外内血管搭桥术的应用日渐增多.然而,1985年国际协作研究组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机试验发现,颅外内血管搭桥术并不能降低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这导致颅外内血管搭桥术的应用明显减少[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并评价颌内动脉(MA)与大脑中动脉(MCA)近端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桡动脉(RA)移植MA-MCA搭桥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结合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这种新的搭桥术式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10例患者中,术后CTA和(或)DSA检查示搭桥血管通畅8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示搭桥血管通畅1例(出院后3个月行CTA检查示搭桥血管仍通畅);术后未复查1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10.3个月,绝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于术后4个月死亡,没有发现与移植物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RA移植MA-MCA 近端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其他术式相比,该术式具有血流量高、移植血管取材短和搭桥路径短等优点,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低钾血症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且早期易出现,若不及时处理,可加重病情,对预后不佳。1临床资料本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52例,男性118例,女34例。年龄10~72岁,平均35岁,GCS评分3~4分28例。5~6分50例,7~8分7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D-D)预测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44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56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188例(非DVT组),观察两组血常规和D-D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术前及术后3d时WBC、PLT和单核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及术后3d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6.13±1.46)×109/L和(7.10±1.52)×10~9/L,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及术后3d时D-D分别为(1.72±0.40)ug/mL和(5.22±1.12)ug/mL,明显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3d时D-D水平预测DVT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和0.934(P<0.05),截断值分别为1.69μg/mL和4.08μg/mL,其灵敏度分别为58.90%和85.70%,特异度分别为89.36%和86.70%;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DVT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6(P<0.05),截断值为5.56×10~9/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20%和72.87%。术后3d中性粒细胞计数无预测价值。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D-D在神经外科术后DVT预测方面有一定价值,其中术后3d时D-D预测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和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监测水、电解质和血糖变化,并记录24 h尿量。结果肿瘤全切除75例,次全切除7例。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其中尿崩症78例,钠代谢紊乱74例,垂体功能低下67例,高热17例,精神障碍11例,意识障碍4例,深静脉血栓4例,癫癎3例。随访17-36个月,平均28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68例,仅能生活自理8例,不能生活自理4例,死亡2例。结论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早期监测和及时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解剖下经额底纵裂入路及相应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相关指标,分析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结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完整浸泡于10%福尔马林的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在显微镜下经额底纵裂入路进行解剖,检测和分析大脑前动脉远侧部位和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显微解剖相关指标,观察重要动脉血管分布情况。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的左侧管径(2.67±0.29)mm,长度(133.68±1.63)mm;右侧管径(2.24±0.35)mm,长度(13.21±1.31)mm;出现变异的标本有2例(13.3%)。A2段的左侧管径(2.48±0.43)mm,长度(19.24±3.27)mm;右侧管径(2.51±0.52)mm,长度(20.15±3.54)mm;均未见变异和不对称情况。前交通动脉的长度为0~8.9 mm,平均(3.51±0.88)mm;直径为0~4.0 mm,平均(1.24±0.61)mm。前交通动脉的穿通支有1~5支,平均(2.3±1.01)支。Heubner回返动脉未见发育异常,其长度为21.14~37.52 mm,平均(27.11±3.15)mm。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对人体头颅进行解剖,分析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相关指标,明确了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分布情况,有助于指导该部位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结构分析、病变探索和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中存在着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本实验旨在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并进一步分离、纯化该物质。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转膜,测序,初步测定这种能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信号物质。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5)。(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进行SDS-PAGE,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