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症脑梗死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及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急性重症脑梗死的血流灌注及侧支循环状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10例,在4d内做PWI、DWI、MRA、MRI及TCD检查,同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Glasgow昏迷评分,记录死亡者。功能磁共振结果采用Stroketool(v1·6)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90%的患者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局部脑血容量(rCBV)呈明显下降,较对侧脑组织分别降低64·1%和49·7%,两侧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4·174,P=0·001;t=-2·835,P=0·011);而健侧脑组织也处于相对缺血状态,较同侧小脑组织rCBF减少41·4%,rCBV减少33·0%,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组MRA及TCD结果分析:患者患侧大血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者占100%,同时合并对侧狭窄或闭塞者占70%,患者均存在着多发而广泛的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结论首次发病即表现为重症脑梗死的患者有血管病变基础;对于急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同时进行影像学、血管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检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延迟对比增强(LGE)成像。测量不同受检者增强前、后左心室平均T1值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心肌平均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22例(22/30,73.33%)患者存在延迟强化,DCM组15例(15/27,55.56%)患者存在延迟强化,对照组无延迟强化。比增强前,HCM组[(1294.79±85.22)ms]、DCM组[(1312.88±59.57)ms]左心室心肌T1值均较对照组[(1266.56±57.33)ms]显著增加(P均<0.05);对比增强后,HCM组[(491.31±121.59)ms]、DCM组[(466.77±126.34)ms]左心室心肌T1均值较对照组[(534.09±92.73)]显著减低(P均<0.05)。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8,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9,P<0.05);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5,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相关;T1 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价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 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 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 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实验小鼠模型逐渐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更是与日俱增。心脏磁共振(CMR)成像技术为无创性检查心脏的解剖和功能、心肌灌注以及心肌活性提供了方便。对于实验小鼠CMR技术而言,因小鼠自身特点的特殊性,在磁共振扫描设备、成像线圈、实验动物的准备和监测、心脏成像序列以及磁共振成像的分析和后处理等这些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关的调整和研究。本文将从上述几个方面综述近年来实验小鼠CMR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张臣  赵蕾  马晓海  张兆琪 《疑难病杂志》2012,(12):901-903,99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支架通畅程度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拟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患者50例(植入支架59枚),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扫描。2名研究者对CA结果不知道的情况下分别对冠状动脉支架内管腔进行评估。结果与CA结果对比,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支架为单位)分别为55.6%(5/9),97.8%(44/45),83.3%(5/6)和91.7%(44/48);DSCT对直径≥3 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100%、100%、94.4%;对直径<3 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90.9%、50.0%、90.9%。结论与CA结果比较,DSCT对冠脉支架评估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高,敏感性相对较低。其临床意义在于排除管腔通畅的患者,亦可以作为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无创性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磁共振成像检查(MRI)作为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检查手段,凭借其特有的高组织分辨率,不仅能显示动脉管腔,同时可对管壁进行成像。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态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其对斑块的组织学构成、形态特征和易损性的评估价值受到普遍的关注。而近年来,由于医生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MRI成像设备、脉冲序列、对比剂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分别综述MRI在As斑块成像的技术进展。1.成像设备MRI成像技术关键条件之一,在于具有足够的空间分辨率及良好的信噪比,并且尽可能避免自主及非自主运动和血流的干扰,保证患者处于舒适的体位,选择适宜的检查时间以获得最佳影像质量。目前多数大制造商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积以血管段为单位统计,并以四分位法分成不同钙化积分负荷组,分析不同钙化积分组每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与CAG结果对照,统计不同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当钙化容积≤79 mm~3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和96.7%;钙化容积≥80 mm~3时,分别为100%和90.9%。在钙化积分≤65分的冠状动脉段中,与冠脉造影比较,诊断准确性较高,而钙化积分>180分的冠状动脉段中,诊断准确性较差。结论不同钙化斑块负荷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钙化病变的体积大小及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的发生率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为HCM或DCM且同期完成冠状动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均依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管腔狭窄≤50%)及冠心病组(管腔狭窄>50%),比较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种类型心肌病患者3组间临床及磁共振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心脏磁共振检查符合各类型原发性心肌病患者共681例,其中219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相关检查,包括HCM 126例、DCM 78例、其他类型心肌病15例。HCM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1.7%(40/126)、21.4%(27/126),与DCM患者[分别为30.8%(24/78)、17.9%(14/7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CM与DCM冠心病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2.6±9.8)岁、(60.1±7.2)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59.3±9.5)岁、(58.5±8.8)岁,均分别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的(49.5±11.0)岁、(49.3±12.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肥胖)的HCM和DCM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0.4%(19/27)、71.4%(10/14)。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示,除HCM患者冠心病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低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50.4±21.1)mL vs(64.6±22.9)mL、(64.1±27.1)mL,P均<0.05]外,其他指标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肌内纤维化检出率及左心室功能参数在HCM和DCM患者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均可合并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磁共振检查可以用于诊断心肌病,特别是对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卵圆孔未闭(PFO)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临床热点之一,其引起的反常栓塞、不明原因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特别是PFO的诊断和介入封堵治疗涉及神经科、影像科、介入科等多学科医生团队的配合,国内近年来也有多项相关的指南发布。文章就近年来包括超声、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多种影像技术在PFO诊断和介入封堵中的应用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0.
田洁  马晓海  赵蕾 《疑难病杂志》2020,(1):92-95,104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心脏磁共振(CMR)扫描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产生大量的影像数据,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发展迅猛,将深度学习的图像分割技术与心脏磁共振影像结合,将帮助提高影像科医生的诊断效率。文章对深度学习及其在磁共振左心室分割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