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characteriz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denosquamous lung carcinoma(ASC). Among the 2531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ho underwent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2000 and June 2012 in our hospital, 59 were histologically diagnosed as having ASC.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follow-up data of ASC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Superior lobectomy was accomplished in 40 patients, middle and inferior lobectomy in 3, lobectomy plus partial resection of contralateral lung in 5, partial lung resection in 4, and pneumonectomy in 7. Moreover, 22 cases were found to be adenocarcinoma-predominant, and 18 to b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redominant.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was 13.6 months, and 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59.9%, 36.4% and 31.2%, respectively. Of the 52 cases with tissue specimens available, 11 had an EGFR mutation(21.2%) and 2 had a KRAS mutation(3.8%).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histology subtype, pleural invasion, TNM stage, and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were all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data from the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SCC-predominant histology represents a better prognosis of ASC. Histology subtype, pleural invasion, TNM stage, and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ASC and adjuvant therapy may help control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硼替佐米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硼替佐米对SKOV-3细胞的细胞生长抑制率,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bad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硼替佐米明显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48 h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关系(P<0.05).硼替佐米能够有效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增加促凋亡蛋白bad的表达.结论 硼替佐米能够有效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减少bcl-2蛋白和增加bad蛋白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Nur77是介导T细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它的激活需要第二信使钙离子,而Nur77基因启动子的钙反应元件是转录因子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结合位点.探讨在Nur77诱导T细胞凋亡过程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D是否可以被乙酰化,以及通过调节Nur77基因乙酰化对T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9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完成.①材料:大肠杆菌DH5α、pcDNA3质粒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心研究室保存.pET32M质粒、Flag-p300质粒、pSilencerTM-p300 RNAi质粒由香港科技大学Zhengguo Wu博士馈赠.NFATp质粒由哈佛大学Yun Chen博士馈赠.Jurkat细胞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肿瘤科提供.②实验方法:PCR法产生全长的Nur77和依赖Nur77的荧光报告基因被亚克隆到pcDNA质粒中,产生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1-514)、(1-121)、(1-300)、(301-514)各片段以及含4个赖氨酸(K245/K250/K267/K279)位点突变为精氨酸位点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 (4KR)突变体亚克隆到pcDNA后在氨基端含有Flag抗原簇,于细菌表达载体上进行质粒构建,验证正确的质粒使用脂质体DMRIE-C进行转染.③实验评估:将Nur77荧光报告基因与肌细胞增强因子2D、p300、NFATp共转染到Jurkat细胞中,检测p300对肌细胞增强因子2D促进Nur77转录的影响.免疫沉淀法检测内源性肌细胞增强因子2D是否能够被乙酰化,以及阻滞p300表达后是否影响其乙酰化.体外乙酰化法检测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乙酰化位点.荧光素报告分析法检测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乙酰化功能缺失对Nur77转录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功能缺陷对Nur77诱导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①肌细胞增强因子2D与NFATp的二聚体虽然不能促进Nur77的转录,但p300、NFAT、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三聚体却能明显促进Nur77的转录,且p300与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二聚体也明显促进Nur77的转录.②PMA/Iono活化钙信号传导通路后,肌细胞增强因子2D被乙酰化.当内源性p300RNAi后,p300的表达被阻滞时,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乙酰化水平显著下降.③K245,K250,K267,K279氨基酸同时突变可以使肌细胞增强因子2D乙酰化程度大部分丧失,说明在体外这4个赖氨酸位点是肌细胞增强因子2D的主要乙酰化位点.④与空载体比较,转染乙酰化缺陷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可使Nur77转录功能提高2.48倍;与转染野生型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比较,转染乙酰化缺陷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能降低Nur77基因70.4%的转录功能.⑤与空载体比较,Nur77表达能够促进T细胞凋亡,早晚期凋亡之和从4.3%提高至16.3%;共表达野生型肌细胞增强因子2D与Nur77能够进一步促进T细胞的凋亡,早晚期凋亡之和从16.3%提高到31.0%;但肌细胞增强因子2D乙酰化功能缺失的突变体肌细胞增强因子2D明显降低Nur77介导的T细胞凋亡,早晚期凋亡之和从16.3%降低到9.2%.结论:p300对肌细胞增强因子2D促进Nur77的转录起主要作用.肌细胞增强因子2D在Nur77诱导的T细胞凋亡过程中可以被乙酰化,乙酰化的肌细胞增强因子2D通过上调Nur77基因的转录来促进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马克威  马克仁 《吉林医学》1998,19(3):134-135
为了探讨急性胰腺炎发生后胰腺感染的机理,将80只大鼠分为两组:假手术组30只;急性胰腺炎组50只。两组大鼠又分五个亚组:分别于术后24、48、72、96及144h处死大鼠。取肠系膜淋巴结、胰腺、门静脉血及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菌种鉴定。另用6只正常大鼠作空白对照,光镜下观察肠粘膜形态。结果:①急性胰腺炎组术后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②急性胰腺炎后盲肠内大肠杆菌明显增多,盲肠内大肠杆菌数量与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部位的大肠杆菌阳性率直接相关;③急性胰腺炎组肠粘膜有糜烂、坏死、绒毛脱落现象。结果表明:急性胰腺炎后胰腺感染是由于肠道的细菌易位造成,早期主要经淋巴途径,主要易位细菌是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 4 (toll likereceptor 4 ,TLR4 )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18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和 10例正常动脉组织中TLR 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mRNA的表达。并对二者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LR4和TNFα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均有强烈表达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LR4 :t =8 94 5 ,P <0 0 0 1;TNFα :t =12 6 87,P <0 0 0 0 5 )。相邻切片的CD6 8染色证实TLR4和TNFα的阳性细胞主要为活化的巨噬细胞。且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 4 85 ,P <0 0 5 )。结论 TLR4通过上调TNFα的表达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的活化 ,它可能是联接细菌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功能状态(PS)评分为2的晚期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和EGFR突变阳性患者中一线治疗疗效的差异,探讨是否可应用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指导EGFR-TKI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ⅢB/Ⅳ期、PS评分为2、一线口服EGFR-TKI治疗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GFR突变阳性患者35例,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35例。均采用口服靶向药物进行治疗。Kaplan-Meier 法描述2组患者生存曲线,2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EGFR突变阳性患者总体中位PFS为8.2个月,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中位PFS为6.3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EGFR突变阳性患者总体中位OS为17.1个月,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中位OS为9.4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EGFR突变阳性患者1年、2年生存率为57.1%和31.4%,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1年、2年生存率为37.1%和20.0%,EGFR突变阳性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均高于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P=0.047,P=0.049);分层因素分析,女性(P=0.003)、年龄>60岁(P=0.048)、无吸烟史(P=0.012) 和临床分期为Ⅳ期(P=0.049)的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中位PFS明显高于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结论:PS评分为2的肺腺癌患者一线选用TKI治疗时,EGFR突变阳性患者治疗疗效明显优于EGFR突变状态未明但具备突变“优势”临床特征患者;女性、年龄>60岁、无吸烟史和临床分期为Ⅳ期是影响2组患者中位PFS差异的重要因素。
  相似文献   
7.
横纹肌肉瘤(RMS)是儿童常见的软组织肿瘤。染色体异常和分子通路的改变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导致诊断较困难,传统的诊断方法仍以病理诊断为主,但无法观察疗效,判断预后,检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肿瘤标志物的不断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尽管对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无法控制疾病的进展,这就需要研究者提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去解决这一难题。既往治疗都是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为主,尽管综合治疗的方法已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疗效仍不理想。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法的出现,为RM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作者就近几年来关于RMS的诊断、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李丹 《吉林医学》2009,30(3):279-280
JAKs是许多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干扰素的重要信号传感器。细胞因子与受体结合,激活JAKs,JAKs活化后激活其传导通路的下游信号,参与体内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JAKs参与了一条极为快速的,从膜到核的信号转导系统,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等过程。JAKs家族参与的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JAKI做为JAKs家族成员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表达重组人可溶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olubl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sFGFR1),研究其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生物学活性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PCR(PT-PCR)技术自人肺成纤维细胞获得sFGFR1 cDNA,测序确证后,将其克隆人酵母细胞表达载体pYEX4T-1;重组质粒转化入酵母细胞(DY150)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及 Western blot鉴定。利用 NIH3T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重组人 sFGFR1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经 CuSO4诱导,酵母细胞表达出重组谷胱苷肽转移酶(GST)-sFGFR1融合蛋白,此蛋白在凝胶上表现为 1条约 60kD的阳性区带,在 Western blot实验中可被GST特异性抗体识别。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的粗提物在体外能够桔抗FGF介导的促NIH3T3细胞增殖的活性。结论:重组GST-sFGFR1融合蛋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得到有效表达,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