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文静  谢晖  吴靳荣  倪梁红  赵志礼 《中草药》2023,54(14):4641-4648
目的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法下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药材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为优化粗茎秦艽药材的加工及干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云南丽江产粗茎秦艽药材,分别进行产地和药厂加工,加工方式包括切片、原个子(不切片),干燥方式包括烘干、晒干和“发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LTQ-Orbitra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样品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结果 共鉴定出44个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根与芦头(根茎)的化学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根的切片组、原个子组有明显区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表明,三年生药材质量优于二年生药材,根的质量优于芦头,切片组优于原个子组,不同干燥方法中晒干组药材的质量较优,药厂加工药材质量均优于产地加工药材,并分析得到各组间主要差异化合物。结论 粗茎秦艽药材加工时,建议选用三年生药材,去除芦头部位,并进行趁鲜切片及晒干处理。可为粗茎秦艽药材初加工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女萎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女萎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浙江产女萎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鉴定出26个组分,其中棕榈酸、植醇、9(Z),12(Z)-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为主要成分,尤其是棕榈酸,其含量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54.80%。结论:本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女萎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药品说明书是标明药品的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是选择药品的指南,它是医生和患者正确使用药品的依据和了解药品的重要途径,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其规范程度与医疗质量息息相关.文章对108种中成药的说明书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光照对粗茎秦艽种子萌发及其过程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积累规律的影响。方法:将粗茎秦艽种子分为光照组和避光组,浸泡24 h后置于21℃培养箱内培养,光照组的光照强度为605~710 lx。以种皮开裂露出胚根为发芽标志,记录每日种子的发芽情况。培养33 d后,分别统计光照组和避光组的种子发芽率、首次萌发时间与半数萌发时间,测量其子叶、胚轴、胚根的长度及胚轴直径。于培养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取样,液质联用技术定性鉴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并对各成分含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比较光照组和避光组种子萌发过程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①培养33 d后,光照组平均发芽率为76%,避光组平均发芽率为88%;光照组种子首次萌发时间略晚于避光组;光照组和避光组的半数萌发时间分别为培养16、15 d。②避光组子叶未见发育,光照组子叶发育明显。避光组的胚轴长度和胚轴直径明显大于光照组(P0.01),光照组的胚根长度明显大于避光组(P0.01)。③液质联用定性鉴别出8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种子萌发过程中,龙胆苦苷含量逐渐增加,而马钱苷酸含量逐渐减少;环烯醚萜衍生物gentistraminosides B、macrophylloside A、macrophylloside B及其同分异构体含量逐渐增加。光照组的龙胆苦苷和以上4种环烯醚萜衍生物的含量高于避光组。结论:光照对粗茎秦艽种子萌发及其胚轴伸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对萌发过程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积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扁竹兰Iris confusa Sealy是一种我国西南常见的民间草药。生于平地、林缘、疏林下、沟谷湿地或山坡草地。主产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性寒,味苦,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急性咽喉肿痛、咳嗽痰喘等症,并解乌头等药物中毒。目前对该种植物的研究还很少。由于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药效,而且资源比较  相似文献   
6.
靳荣  金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91-1893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 (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 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且不存在染色体、解剖、内分泌和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生殖道感染等病因.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对URSA的病因和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从而使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临床诊治水平大大提高.现就URSA的病因和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顺铂(DDP)、洛铂(LBP)、紫杉醇(PTX)、吉西他滨(GEM)对卵巢癌SKOV3细胞及顺铂耐药SKOV3/DDP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培养基中不含药物的处理组为对照组,加入不同浓度化疗药物的处理组为实验组。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MTT法测定单药应用、双药联合使用对两种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结果】SKOV3∕DDP细胞耐药指数为7.10±2.19。紫杉醇、洛铂、吉西他滨对两种细胞的抑制率无明显差别。洛铂、紫杉醇、吉西他滨两药联合组与相应单一用药组相比,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中吉西他滨+洛铂及紫杉醇+洛铂组抑制率明显增高。相同浓度顺铂作用48h后,SKOV3/DDP细胞的凋亡率低于SKOV3细胞。洛铂、紫杉醇、吉西他滨作用两种细胞48h后,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顺铂、洛铂与紫杉醇、吉西他滨主要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周期。【结论】SKOV3/DDP细胞对紫杉醇、洛铂、吉西他滨无交叉耐药。联合用药有高效协同抑制细胞生长作用,临床治疗卵巢癌顺铂耐药患者可考虑选择吉西他滨+洛铂、紫杉醇+洛铂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天津塘沽区与甘肃兰州地区胃癌发病特征。方法统计天津市塘沽区3家医院和兰州市2家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胃镜检查登记资料,将胃镜诊断胃癌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两地医院胃镜检查总例数、胃癌例数,以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理分类。结果塘沽地区胃癌检查出率5.34%,兰州地区6.62%,P<0.05;塘沽地区胃癌发病男女比为3.2∶1;兰州地区为3.6∶1,P>0.05;塘沽与兰州地区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2.58±10.34)、(57.03±10.62)岁,P<0.05;两地区胃窦癌居首位,胃体癌居第2位,而贲门癌在兰州居第3位、在塘沽居第4位;两地区均以中低分化腺癌占绝大多数。结论塘沽比兰州胃癌检出率低,发病年龄大,贲门癌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野外采集、分类学鉴定及多基因组多片段相结合,对2012年版《西藏自治区藏药材标准》中"桑蒂"、"莪德哇"和"叶兴巴"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经鉴定它们的基原植物分别为毛萼獐牙菜Swertia hispidicalyx、全萼秦艽Gentiana lhassica和齿叶玄参Scrophularia dentata;直接测定各样品的核糖体DNA ITS区、叶绿体matK,rbcL,rpoC1,trnL(UAA),psbA-trnH,atpB-rbcL,trnS(GCU)-trnG(UCC),rpl20-rps12,trnL(UAA)-trnF(GAA)及线粒体nad1第2内含子序列共93条;毛萼獐牙菜、齿叶玄参的ITS区存在杂合,通过TA克隆法获得60条克隆序列。将克隆序列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基于所获全部序列及近缘物种相关序列,探讨3种藏药基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建了全萼秦艽的DNA条形码。该工作可为不同遗传背景的藏药基原植物物种鉴定DNA条形码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及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早期胃癌阶段机体多项血清因子异常,其中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 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 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Ⅱ, PG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广受临床关注,推测四者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参考依据.目的检测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在早期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早期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0例高度怀疑为胃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胃镜及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胃良性病变组(136例),早期胃癌组(53例),进展期胃癌组(41例).另回顾性分析同期118例健康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健康组.比较4组血清G-17、PG Ⅰ、PGⅡ、Hcy水平;对比胃癌组、非胃癌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分析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进展期胃癌组、早期胃癌组、胃良性病变组、健康组血清G-17、PG Ⅱ、Hcy呈降低趋势(P0.05),血清PGI呈升高趋势(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喜食烫食占比、高盐饮食占比,血清G-17、PG Ⅱ、Hcy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胃癌组,血清PG Ⅰ显著低于非胃癌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 ROC结果显示,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检测诊断早期胃癌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3.46 pmol/L、60.98 ng/m L、27.56 ng/m L、23.01μmol/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71、0.70、0.71、0.78、0.83;血清G-17、PG Ⅰ、PG Ⅱ、Hcy单独检测诊断进展期胃癌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8.53 pmol/L、47.56 ng/m L、28.41ng/m L、27.63μmol/L, AUC分别为0.71、0.68、0.73、0.75、0.80.结论血清G-17、PG Ⅱ、Hcy在早期胃癌中呈异常高表达,血清PG Ⅰ呈异常低表达,四者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