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PI)对76例肝血管瘤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CDPI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睾丸附件扭转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睾丸附件扭转是小儿阴囊急症之一,在临床上与睾丸扭转或急性附睾炎很难鉴别,而超声检查有其特殊的声像图特点,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现将我院2002年5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6例睾丸附件扭转患儿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整个病程进行跟踪观察与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DWI与T 2WI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以及测量病变大小准确性的差别,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阅读MRI。方法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均已行多模态3.0T MRI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序列诊断EC的灵敏度,同时分别比较两种序列测量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径线的差别。结果DW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97%)高于T 2WI(80%),DWI所测得癌灶上下径、左右径与术后均有差别(P上下径=0.002,P左右径=0.002),T 2WI均无差别(P上下径=0.579,P左右径=0.261)。结论DWI可明显提高MRI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而T 2WI测量癌灶大小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功能平衡锻炼对改善眼循环的意义,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检测某卫校83名女生眼功能平衡锻炼前后,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正视和近视受试者在做完跟功能平衡锻炼休息5min后,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眼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1),阻力指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通过跟功能平衡锻炼改善跟循环,对视力保健有积极意义。其生理学机理可能与眼肌运动提高眼交感神经兴奋性、解除调节痉挛、降低眼内压及肌肉“泵”作用显现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70%以上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而动脉硬化是一独立的发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对106例脑供血不足(C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通过CT灌注技术PS参数变化连续观察脑缺血6 h内微血管通透性变化.方法:将55只兔随机分为时照组(5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行0.5、1、2、3、4、5和6 h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并获得表面通透性(PS)图.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梗死区和镜像区PS值.结果:对照组兔脑无异常.实验组41只(82%)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均在CTP图像上显示局部异常灌注,病理学上可见不同程度神经元肿胀及破坏、组织水肿、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缺血局部脑组织Evans蓝染.PS图上缺血区为斑片状或斑点状通透性增大,伪彩图为红色或接近红色彩阶.PS值变化以0.5 h为著,1~6 h缺血区PS值波动不明显.各时间点缺血区的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大于镜像区(t值在2.617~10.612,P值均<0.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显示脑缺血超急性期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脑缺血超急性期缺血局部PS较镜像区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动物模型局部脑血流灌注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自由落体法制作闭合性脑挫裂伤模型,外伤后1、3、6、12、24、48及72 h行CT灌注(CTP)检查,源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选择病变最大层面,测量各时间点脑挫裂伤中央区、周边区及对应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中央区与镜像区、周边区与镜像区CTP各参数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CBF、CBV及MTT演变规律.对照CTP图像,观察脑挫裂伤中央区与周边区病理改变.结果 35只动物建模成功,T_2WI及DWI可见脑挫裂伤局部异常信号.CTP参数变化趋势:(1)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F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1、3、6、12、24、48、72 h时CBF分别为(27.58±18.70)、(20.64±6.50)、(23.38±7.53)、(22.14±10.25)、(25.08±11.01)、(43.08±18.33)、(54.79±14.63)ml·min~(-1)·100 g~(-1),镜像区为(62.28±25.46)、(60.67±16.19)、(67.00±21.34)、(74.46±20.11)、(66.73±11.68)、(81.63±10.99)、(86.16±10.57)ml·min~(-1)·100 g~(-1),外伤区与镜像区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1、5.57、5.47、6.02、6.44、4.81、10.60,P值均<0.05);周边区CBF稍减低,1、3 h略明显,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外伤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值均显著下降,至12 h降至最低点,24 h开始缓慢增高;各时间点中央区CBV分别为(1.74±0.46)、(2.22±0.86)、(2.26±0.44)、(1.15±0.22)、(2.67±0.77)、(2.68±0.72)、(2.86±0.65)ml/100 g,镜像区为(7.27±5.29)、(6.18±1.82)、(6.93±1.86)、(6.66±2.75)、(8.48±2.34)、(8.56±2.38)、(8.83±1.57)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9、5.38、6.25、4.80、7.82、6.36、8.51,p值均<0.05);周边区CBV稍减低,1 h与3 h略著,此后缓慢增高,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升趋势近似.(3)中央区1~3 h MTT显著延长,3 h后MTT值下降明显,至12 h达到平台期,中央区各时间点MTT分别为(4.88±1.37)、(5.09±1.21)、(4.49±1.33)、(3.44±0.46)、(3.58±0.42)、(3.51±0.73)、(3.30±0.27)s,镜像区为(2.03±0.07)、(2.03±0.04)、(2.04±0.07)、(2.00±0.55)、(2.07±0.20)、(2.06±0.06)、(2.02±0.02)s,各时间点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7、5.95、4.43、7.74、9.02、4.73、4.76,P值均<0.05).周边区24 h前MTT增加,1~24 h呈逐渐下降趋势,24、72 h时与镜像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镜像区各时间点MTT变化不明显.病理学上中央区出血、坏死、水肿及血管周围间隙增大均较周边区明显.结论 CTP能敏感地发现及监测兔脑挫裂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脑挫裂伤区血流灌注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且病变中央区变化较周边区明显.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发生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致痴呆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37例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时均进临床和智能评定、血生化及头颅CT或MRI检查,并把痴呆者与非痴呆者的临床表现,伴发疾病,脑卒中性质、部位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的发生率为31.3%(43/137),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痴呆的发生率越高,脑卒中次数越多、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脏疾病患者痴呆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论:脑卒中后常并发痴呆,痴呆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它与年龄、低文化、脑卒中次数、面积、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9岁。半年前出现右腰部持续性隐痛,呈进行性加重。体检:右肾区压痛及叩击痛,尿蛋白少许。静脉肾盂造影示右肾中下盏有轻度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