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Tayor首次将一种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定义为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该综合征是由于盆腔静脉曲张、瘀血引起的一种妇科疾病,主要见于经产、育龄妇女。慢性盆腔疼痛足无规律的盆腔疼痛持续至少6个月,在妇产科患者中比较常见,占妇产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40%。约50%的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患者存在慢性盆腔疼痛。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体征,常常被临床医师误诊或漏诊。本研究应用MRI平扫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探讨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的MRI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屈颈MRI对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21岁男性8例。2组均行常规及屈颈颈椎MR平扫,矢状、轴面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结果常规颈椎扫描:5例患者下段颈髓变细;屈颈位MR扫描:下颈段颈6以下脊髓前屈、变扁平,矢状径4~6mm,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后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多发条状、迂曲流空信号影及软组织信号。对照组:常规扫描,下颈段脊髓(颈6~胸2)可见颈膨大,屈颈位脊髓略变细(6~7mm),硬膜囊后壁无前移,硬膜后间隙未见扩张血管影。结论屈颈MRI有助于显示下颈段脊髓及硬膜囊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相似文献   
3.
王领娣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3,25(4):269-270
目的 了解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对78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抗生素治疗证实的后颅窝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星形胶质细胞瘤27例(35%),听神经瘤17例(22%),脑膜瘤8例(10%),血管网状细胞瘤8例(10%),室管膜瘤6例(8%),表皮样囊肿5例(6%),脑脓肿4例(5%),蛛网膜囊肿2例(3%),结核瘤1例(1%)。结论 后颅窝占位性病变以肿瘤居多,大多数病变缺乏CT特征性表现,必须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徐海旺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3,25(4):280-280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二者的鉴别。方法 对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50例与单发脑转移瘤44例的CT表现进行总结性回顾分析。结果 星形细胞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CT表现及征象,如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囊变坏死、水肿占位及增强改变各有特点。综合分析这些CT征象,能够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结论 CT在星形细胞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氧乐果急性中毒猫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变化。方法将健康家猫腹部皮下4点等量注射40%的氧乐果乳油0.3mL/kg,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对照组和染毒后3、6、24h和3、7d猫脑顶叶、基底节、海马等部位GFAP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结果染毒后各时点,猫脑顶叶、基底节、海马出现GFAP染色加深,阳性细胞数量增加,突起增多、不规则。顶叶和基底节在染毒后3d时上述反应达高峰;7d时染色程度较3d时减退。结论猫星形细胞在氧乐果染毒后出现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CT灌注技术PS参数变化连续观察脑缺血6 h内微血管通透性变化.方法:将55只兔随机分为时照组(5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所有动物行0.5、1、2、3、4、5和6 h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并获得表面通透性(PS)图.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梗死区和镜像区PS值.结果:对照组兔脑无异常.实验组41只(82%)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均在CTP图像上显示局部异常灌注,病理学上可见不同程度神经元肿胀及破坏、组织水肿、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缺血局部脑组织Evans蓝染.PS图上缺血区为斑片状或斑点状通透性增大,伪彩图为红色或接近红色彩阶.PS值变化以0.5 h为著,1~6 h缺血区PS值波动不明显.各时间点缺血区的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大于镜像区(t值在2.617~10.612,P值均<0.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有效显示脑缺血超急性期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脑缺血超急性期缺血局部PS较镜像区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病例资料患者,男,60岁.无临床症状,因体检胸片发现左下肺肿块析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CT表现: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扫见左下肺后基底段脊柱旁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CT值35 HU,边界较清晰,周围血管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可见一蒂与胸主动脉相连,在其后方可见血管影伸过胸主动脉后方与奇静脉相连;增强扫描及血管重组成像清晰显示与肿块相连蒂为肿块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并见分支血管附于肿块边缘,左肺下叶一粗大引流静脉接受肿块周围及一部分F叶正常肺组织回流跨过肿块边缘,从胸主动脉后方回流入奇静脉,奇静脉轻度增粗,肿块本身无明显强化.CT诊断:肺隔离症(叶内型)合并异位肺静脉引流(图I).  相似文献   
8.
家犬脑梗死ADC值、T2信号强度的演变规律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风后MR表观弥漫系数(appearance diffuse coefficient,ADC)值、T2信号强度的变化过程,并与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相对照。方法18只健康成年家犬,制成脑梗死动物模型。依处死时间不同(次日、3d、1周和2周)随机分成4组。手术结束后多时点MR扫描,序列为T1WI、T2WI、3D-TOFMRA、DWI。以MR图像为依据选择病变部位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测量ADC值、T2信号强度,根据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计数毛细血管数,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时间点结果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h DWI可见梗死区明显高信号,且随时间的延长强度逐渐增高。ADC值术后3~4h下降到(5.61±1.39)mm2/s,相对于对侧半球的(9.85±2.04)mm2/s下降了大约43%,2周时达(9.83±1.11)mm2/s,仍然略低于正常。T2信号由24h的(4040.00±468.66)升高到2周时的(4806.80±739.52)。ADCr、T2r的变化与微血管计数变化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9、0.721,P<0.01)。形态学及电镜观察可见相应不同程度的缺血改变。结论脑梗死后ADC值变化呈先降后升规律,T2信号强度短期内持续升高,与MVC的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08,30(1):102-103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在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施治于人,并依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症下药.在整个医疗行为过程中都在体现辨证施治,也在依靠一些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经过医务人员的诊治,总是存在3种结果:一部分病人治疗有效,一部分病人治疗无效,一部分病人病情恶化.这些现象总是在重复着.医学在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地突飞猛进.然而,我们还没有利用物证学的方法进行医疗诊治工作的思考和开发研究.一些病症的讨论也是理论和经验的分析.虽然,近年来已经建立了循证医学的概念[1,2].循证医学的方法也已经初步应用到医疗工作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我们所提倡的物证医学从本质上是与循证医学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以及广泛药物治疗的介入,使本地区乃至全国的胸部疾病的X线影像表现日趋复杂化,医生对胸部正常及疾病影像的细节征象要求越来越高,伴随数字成像设备在医院放射科的普及,数字X线摄影已显示出其优越性.胸部是放射科常规检查部位之一.其照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放射医师的诊断符合率.近年来,国内不乏小规模的高kV胸片统计报道[1],但对提高胸片质量缺乏必要要的说服力和可靠性,本研究通过对近3年在我院诊治的河北省地区患者的15 000例胸部高kV摄影照片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