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分析其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频谱形态等改变,其中2例同时行主动脉造影。结果TCD检测发现,7例颅内大脑中动脉Vs降低(P<0.05);Willis环主干血管的Vd升高(P<0.05和P<0.01);PI降低(P<0.001和P<0.05)。频谱表现为波形衰减、波峰变钝、峰值后移,呈几乎无波动的频谱改变。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结果表明,如TCD检测显示颅内出现异常的血液动力学改变(Vd升高、PI明显减低、频谱出现特征性的改变等),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为头臂型大动脉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2001-01/2002-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Odd-ball模式听觉刺激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组)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患者组P300潜伏期为(355.36±53.73)ms,波幅为(6.16±2.95)μV,对照组P300潜伏期为(313.66±19.11)ms,波幅为(12.35±2.97)μV。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下降(P<0.05)。结论: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患者存在不同于痴呆或抑郁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1978年以来81例肯定有血肿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分析其内外科治疗的预后和最佳手术时机。一般资料:自1978-1981年共收住脑出血137例,其中查明脑内血肿者81例,占59.12%。经外科手术治疗55例(清除血肿减压),内科药物治疗26例(脱水降压)。男52例、女29例。年龄34-70岁,平均54.6岁,51岁以上56例(69.13%)。既往史中以高血压病为多,有62例占  相似文献   
4.
颅脑超声波检查应用于颅内疾病已经非常广泛。尤其对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符合率较高,一般均在90%以上。第三脑室扩大在超声诊断中的检出率和符合率亦是很高的。现将我院自1979年1月到1982年12月超声诊断中有中线波分离的95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流电刺激兔颈内动脉制成局部血栓动物模型,分3组用药:生理盐水组、巴曲酶经静脉用药组、巴曲酶经动脉用药组,以DSA监测血栓溶解情况。结果:巴曲酶动脉组再通率66.7%,明显高于巴曲酶静脉组(12.5%),生理盐水动脉组皆无再通。说明巴曲酶有溶栓作用,经动脉用药效果显著优于经静脉用药的再通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经颅多谱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行血管造影检查,探讨TCD与血管造影检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事件相关电位(ERPs)是受试者辨认靶刺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时在其头皮记录的长潜伏期电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2001-01/2002-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Oddball模式听觉刺激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组)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患者组P300潜伏期为(355.36&;#177;53.73)ms,波幅为(6.16&;#177;2.95)μV,对照组P300潜伏期为(313.66&;#177;19.11)ms,波幅为(12.35&;#177;2.97)μV。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延长(P&;lt;0.01),波幅下降(P&;lt;0.05)。结论: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患者存在不同于痴呆或抑郁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urokinase)是较链激酶毒性低的溶解血栓的药物,是唯一提纯的内源性纤溶酶。1957年ploug从尿中提纯,1958上Sokal试用于临床治疗血栓形成以来,20多年中对此疗法的价值及应用的方法尚属争论中。本文报告11例尿激酶治疗脑血栓形成,并探讨不同剂量和不同给药途径的效果。 1.诊断依据: 有脑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症状,脑脊液无血性,全部病例均作脑血管造影证实,排除出血性中风者。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在DSA机下超选择插管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血性脑卒中16例。平均发病时间21.1h.结果10例完全再通(其中1例术后1d重闭塞),3例部分再通,3例未通,临床有效率75%。并发颅内出血3例。48b内CT尚未见大片梗塞灶患者,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