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定位与软组织平衡的辅助检测作用,与传统手术进行疗效差异的比较,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优势与不足。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行计算机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18例22膝(导航组),男7例8膝,女11例14膝;年龄35~74岁,平均67岁。导航组采用计算机辅助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用传统手术的52例中随机抽取17例22膝(非导航组),男5例6膝,女12例16膝;年龄56~78岁,平均65岁。非导航组采用髓内定位杆(股骨)、髓外定位杆(胫骨)定位,常规手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全部44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的原始疾病、年龄、HSS评分行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的力线、软组织平衡、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10个月。导航组力线误差大多在2°~3°,非导航组3°~6°。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以内,非导航组2°~4°;软组织平衡分离变量导航组大多在2~4mm,非导航组5~7mm。导航组出血量大多在550~700ml,非导航组700~900ml;导航组手术时间大多在75~100min,非导航组45~60min。经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在术后力线、软组织平衡角度变量和分离变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假体的植入位置更为准确,术后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更佳,并能减少出血量,早期疗效满意,但延长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双骨道单纯“8”字缝线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20年4月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12例,给予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双骨道单纯“8”字缝线治疗,对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范围、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反Lachman试验和后抽屉试验进行评价。结果 12例患者术中均无副损伤,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92±4.17)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反Lachman试验阴性,后抽屉试验阴性,膝关节活动度为(128.75±2.26)°,IKDC评分为(82.92±3.34)分,VAS为(1.17±0.39)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5.00±3.02)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双骨道单纯“8”字缝线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1月间应用关节镜引导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术后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32例病人平均92.5分(80-95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22°(110°-140°)。结论:尽管关节镜难以成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对患者的再次损伤很小,符合微创的理念和原则,且在术后的恢复、术中伤情的判断、临床结果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合适的患者群中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射频治疗跟腱病的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射频治疗跟腱病12例,均有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等特点。用McGuire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优:5例;良:4例;可:3例。平均83分,优92.7%,无1例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结论:关节镜下射频治疗跟腱病是一种微创、疗效确切的方法,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种膝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病患(Meyers分型[1]:Ⅱ型15例,DI型4例),在膝关节镜下用缝线穿过前交叉韧带,在其前方交叉成“8”字后经胫骨隧道引出缝线,拉紧缝线复位固定骨折块并固定于胫骨前一枚微型钢板上。结果:术后X线检查示撕脱骨折完全复位,19例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Lachmen试验均为阴性。依据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综合评定,入院时均为D级,术后A级11例,B级8例。术后Lysholm评分(93.95±0.99)分,与术前(27.74±0.4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75,P〈0.05)。结论: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技术治疗MeyersⅡ型、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微创、简捷、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引导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6年6月—2009年1月间应用关节镜引导下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2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5岁,术后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22个月。结果: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32例病人平均92.5分(80~95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22°(110°~140°)。结论:尽管关节镜难以成为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对患者的再次损伤很小,符合微创的理念和原则,且在术后的恢复、术中伤情的判断、临床结果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合适的患者群中值得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取自体腘绳肌股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技术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5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8岁;经膝关节镜下确诊后,采用取自体腘绳肌股骨双隧道技术对后交叉韧带重建。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个月。Lysholm法评估,术前(42.3±4.3)分,术后(88.3±5.2)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取自体腘绳肌股骨双隧道重建后交叉韧带技术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可靠,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强度下降,易发骨折为主要特征的骨骼疾病,以疼痛、畸形、呼吸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发病于老龄患者以及绝经期妇女,现代人口老龄化密度逐渐增加,机体机能衰退,骨合成与骨分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促使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由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及易发的并发症主要为各种部位的骨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并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限,该文主要总结了代谢组学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意义,以及中医药治疗对各种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手法复位以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初次髌骨外伤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6月,门诊诊治的96例初次髌骨外伤性脱位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抱膝圈外固定,观察复位的成功率、术后一年复发脱位率及Lysholm功能评分情况。结果髌骨复位成功93例,复位成功率高达96.9%,没有患者在术后1年内复发脱位,术前以及术后1年的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传统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髌骨外伤性脱位,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关节镜监控下有限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治疗Muller B型股骨髁骨折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Muller B型骨折为股骨髁部骨折,对11例Muller分型为B型骨折的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7.5岁),借助探针、骨膜起子在关节镜监视下行股骨髁骨折的撬拨复位、有限切开及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同时治疗关节内交叉韧带、半月板等其他损伤。结果: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10.6个月,大部分患者骨折愈合良好,下肢等长无畸形,关节内无感染。1例患者远期疗效不佳,Lsholm评分术前15.218.3分平均16.4分,术后83.592.6分平均89.7分。根据IKDC评分标准,9例患者(81.8%)评级正常,2例患者(18.1%)接近正常,1例患者(9.1%)异常,此1例异常患者为股骨髁关节面坍陷较严重,骨缺损亦严重。除异常的1例,其余手术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结论:关节镜监控下有限切开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髁Muller B型骨折,疗效确实,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可避免传统切口损伤较大,术后关节内易粘连,早期无法功能锻炼的问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