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开发,器材的研制及介入治疗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开展大大丰富了介入心脏病学.由于介入治疗的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为医生及患者所接受进而深受欢迎,成为继传统的内科、外科治疗之后的第三大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行5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急性主动脉夹层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2±9.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所有患者均为Stanford B型。切开右侧股动脉置人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人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或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病人,男90例,女60例,年龄2.71(12±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测不同切面ASD最大径4~36(20±6)mm。单孔型房缺145例,多孔型房缺5例。同时合并PDA2例,同时合并PS1例。经胸超声指导下置入国产Amplatzer(北京华医圣杰)封堵器。术后定期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150例均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6~40(23±2)mm。术中肺动脉收缩压25—65(30±4)mmHg。3例多发孔ASD选用单一封堵器,2例多孔型房缺分别采用2个堵闭器堵闭2个缺损孔。2例合并PDA,1例合并PS均同时完成介入治疗。术中即刻无残余分流。随访1个月-5年未见封堵器的脱落,无栓塞及心内膜炎并发症。心脏结构房室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方便、微创、安全性及成功率高的特点,疗效肯定,可作为继发孔房缺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将211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105例和厄贝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B组)106例,治疗随访3 a,研究的-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24和3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为(37.01±1.56)mm,明显大于B组的(35.32±1.62)mm,P<0.05.实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5%,明显低于B组的83.52%(P<0.05).认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抑制左心房扩大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治疗学上的重大进展,是所有心脏病治疗学中唯一能真正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的技术,该技术自1987年应用临床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技术更加完善成熟,我们自2001年9月在胃肠X线机下开展该技术,为4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大量研究表明,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可导致脑梗死以外,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和高脂蛋白(a)[Lp(a)]血症也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我们检测了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试验(TET)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09年8月行CAG和TET的患者200例,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对TET结果的影响.结果: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对比,分析TET检出冠心病的灵敏性为78.6%、特异性为51.5%、准确度为77.5%.结论:TET是近年来诊断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芦黄颗粒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芦黄颗粒组(10只);正常对照组饲普通标准饲料,模型对照组、芦黄颗粒组先导管球囊损伤兔左侧颈总动脉然后喂饲高脂饲料;同时芦黄颗粒组每天灌胃芦黄颗粒液3ml/kg,而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水。实验满12周后停药禁食12h,耳缘静脉取血10ml用于做血脂、Hs-CRP检查;用10%乌拉坦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分离颈总动脉,观察大体在左总动脉血管节段斑块病变情况;剪取尽可能长的颈总动脉血管节段均石蜡包埋,做连续切片,油红O染色。油红o染色后,标本平铺,使用数码相机拍照,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PP 6.0测定颈动脉面积、粥样斑块面积,以及板块面积占颈动脉面积的百分比。左颈总动脉斑块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组织Hs-CRP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血脂,血清Hs-CRP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对照组、芦黄颗粒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芦黄颗粒组血清及斑块组织hs-CRP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肉眼可见正常对照组内膜光滑,无斑块明显形成;模型对照组血管表面粗糙,内膜面散在不规则表明隆突斑块,颜色为瓷白色;芦黄颗粒组血管内膜隆突斑块减少,颜色浅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芦黄颗粒组斑块面积比无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芦黄颗粒组斑块面积比小,P<0.05。结论芦黄颗粒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参与机制可能为调脂,抗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