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贝利尤单抗治疗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贝利尤单抗治疗LN的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并提取文献信息,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文献共25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贝利尤单抗治疗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疾病活动度评分显著降低(MD=9.07,95%CI:–12.52~–5.62,P<0.000 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贝利尤单抗治疗后的SLE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MD=–10.54,95%CI:–20.08~–1.00,P=0.03)及SLEDAI 2000(SLEDAI-2K)评分(MD=–7.66,95%CI:–8.70~–6.61,P<0.000 01)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贝利尤单抗治疗后主要疗效肾脏应答发生率为67%(95%CI:0.60~0.74),完全肾反应发生率为44%(95%CI:0.37~0.52)。贝利尤单抗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MD=–1.02,95%CI:–1.94~–0.11,P=0.03)、补体C3含量(SMD=0.87,95%CI:0.34~1.39,P=0.001)、补体C4含量(SMD=0.62,95%CI:–0.34~0.91,P<0.000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肌酸酐(SMD=0.02,95%CI:–0.57~0.61,P=0.95)、血清白蛋白(MD=9.31,95%CI:–2.57~21.19,P=0.1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贝利尤单抗联合基础用药能减轻SLE疾病活动度,降低24h尿蛋白水平,增加补体C3、C4含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LN患者的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甘草附子汤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和滑膜组织中ASIC3和HIF-1α表达影响,探讨甘草附子汤治疗RA的相关机制。方法:4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等量的不完全氟氏佐剂和牛Ⅱ型胶原乳化剂造模。甘草附子汤(9.75g/kg),醋酸地塞米松(7.5 mg/kg),连续灌胃20 d。分别拍摄大鼠足跖X射线,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HIF-1α和ASIC3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HIF-1α和ASIC3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滑膜组织中ASIC-3和HIF-1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甘草附子汤组大鼠滑膜组织和血清中ASIC-3、HIF-1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甘草附子汤可以降低RA模型大鼠血清和滑膜组织中ASIC3、HIF-1α含量,可能是该方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临床表现是关节疼痛,这一特点与中医学“痹病”相似,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发病,痹病不仅是外感风寒湿邪,更与荣卫失衡密切相连。邪气常攻正气虚处,人体肌表虚不能驱邪外出,猝然逢风寒湿热邪而客其形体;营血不行,卫气瘀滞,营卫运行失衡,外邪入经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最终发为痹病。治疗上应顾护肌表、补足气血、健脾益胃以调节营卫,扶正与祛邪并行,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 通过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查找RA和OP的疾病基因,对两组疾病的基因取交集,将共同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图,使用R软件筛选出PPI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出RA相关基因5 388个、OP相关基因4 587个,取交集后获得共同靶点基因1 899个,PPI网络图显示IL-6、INS、AKT1、TNF、TP53、VEGFA、EGFR等为RA与OP的共同关键基因,GO富集主要与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囊泡、T细胞活化、肽分泌的调节等相关,KEGG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凋亡、Th17细胞分化等。结论 所获得RA与OP的共同关键基因和涉及的信号通路,有助于理解两者在疾病过程中的相关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骨关节炎病程中软骨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引起关节软骨稳态失衡而形成的关节软骨破坏,是造成骨关节炎患者功能丧失甚至残疾的主要原因,但关节软骨破坏的具体分子机制尚未阐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与完善,有研究者发现miR-34a在骨关节炎软骨破坏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能够通过调控SIRT1/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JNK信号通路等加快骨关节炎软骨破坏进程。近年来,lncRNAs与miR-34a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成为骨关节炎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在骨关节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中存在多种lncRNAs表达,不同lncRNAs与miR-34a在骨关节炎中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研究。探讨lncRNAs靶向miR-34a调控骨关节炎软骨破坏的相关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探索lncRNAs和miR-34a在骨关节炎治疗及诊断中的意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牛膝可能的物质基础,分析牛膝治疗骨关节炎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获取牛膝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牛膝活性成分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采用String 10.0构建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最后通过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得到牛膝180个活性成分,涉及1035个作用靶点。结论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牛膝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对应激的应答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AGE-RAGE、IL-17、TNF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骨关节炎作用。研究体现了牛膝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牛膝治疗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药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预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将获得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贝利尤单抗治疗狼疮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贝利尤单抗治疗LN的研究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2022年9月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并提取文献信息,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篇,共5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贝利尤单抗组的主要疗效肾脏应答(PERR)发生率、完全肾反应(CRR)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7,95%CI:1.19,2.34,P=0.003;OR=1.72,95%CI:1.18,2.49,P=0.005),且使用贝利尤单抗联合霉酚酸酯基础治疗后的肾脏反应效果更佳。贝利尤单抗组与安慰剂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75,1.44,P=0.80;OR=0.82,95%CI:0.57,1.18,P=0.29)。结论 贝利尤单抗联合基础治疗如霉酚酸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川乌、白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指标,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分别获取川乌、白芍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类风湿关节炎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川乌、白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 10.0)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最后通过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川乌、白芍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结果:共得到川乌、白芍97个活性成分,涉及1041个作用靶点,通过筛选得出16种活性成分,检索到类风湿关节炎靶点3797个,其中川乌、白芍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共有靶点34个,参与的KEGG通路有AGE-RAGE、白细胞介素(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Toll样受体、p53、叉头框转录因子O(FOXO)、JAK-STAT、活化PI3K-Akt、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通路。结论:川乌、白芍可能通过IL-6、蛋白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靶点作用于AGE-RAGE、IL-17、TNF、Toll样受体、p53、FOXO等等多项细胞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提示川乌、白芍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对未来研究川乌、白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