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安徽省汉族人群HLA-A、-B、-C、-DRB1、-DQB1等位基因和单体型频率分布特征。方法 PCR-测序分型技术(SBT)对3 169例随机无血缘关系的干细胞捐献者进行HLA-A、-B、-C、-DRB1、-DQB1基因分型,利用计数法、最大期望算法和PyPop软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单体型频率和连锁不平衡参数。结果人群共观察到411个HLA等位基因,其中HLA-A、-B、-C、-DRB1、-DQB1分别检出等位基因数量为67、143、65、75和64个。频率>0.1的等位基因有HLA-A*11∶01、A*11∶01、A*24∶02、A*02∶01、C*01∶02、C*07∶02、C*06∶02、DRB1*09∶01、DRB1*15∶01、DRB1*07∶01、DQB1* 03∶01、DQB1* 03∶03、DQB1*02∶01。发现1 426条HLA-A~HLA-B、1 772条HLA-B~HLA-DRB1和798条HLA-B~HLA-C、446条HLA-DRB1~HLA-DQB1单体型,单体型表现有连锁不平衡,其中19条表现为强连锁不平衡(RLD>0.80)。结论获得安徽省汉族人群HLA-A、-B、-C、-DRB1、-DQB1等位基因频率和单体型分布数据,其等位基因和单体型分布特征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流程的建立及其对血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建立病毒灭活血浆的工艺流程。方法分5次共制备200 ml病毒灭活血浆34袋,血浆容量和外观检测34袋,凝血因子效价检测15对样本,并对病毒灭活柜性能进行了控制和监测。结果经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回收率为(91.8±1.4)%,与灭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85);凝血因子回收率为(78.84±6.04)%,有9份样本凝血因子效价低于0.7 IU/ml;病毒灭活柜性能稳定。结论建立了优化的工艺流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改良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降低红细胞混入量,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方法采用改良PRP方法,增加预离心和后处理,使用折断式压延袋,制备低红细胞混入量的浓缩血小板。结果采用改良法由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总数达(4.58±0.42)×10^10/袋,红细胞总数为(1.56±0.37)×10^9/袋,红细胞混入量与传统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良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具有较高血小板含量,同时红细胞的混入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适宜甘油含量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和复水液。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甘油血浆/甘油生理盐水/甘油纯水作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纯水/生理盐水作复水液,比较不同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渗透压值,同时比较冻干血小板复水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回收率的差异。结果不同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组间、组内渗透压值存在差异,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A组、B组和C组组内随着甘油含量增高基础保护剂的渗透压值增加。不同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组间、组内复水后血小板的MPV和PDW值存在差别,A1组复水后血小板的MPV值最大,C2组复水后血小板的PDW最高。不同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组间、组内复水后血小板回收率存在差异,A1组冻干血小板复水后回收率最佳,尤以7%甘油血浆基础保护剂纯水复水回收率最高,达(85.5±13.7)%。结论 7%甘油血浆基础保护剂和纯水为适宜的血小板冻干基础保护剂和复水液,此为开展冻干血小板基础保护剂中添加保护剂及血小板功能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Trima单采机采集双份血小板的采集参数,提高单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综合质量。方法先后用"初始参数"和"优化参数"采集双份血小板共37例,检测并比较使用2种参数采集的血小板质量和还输过程中的血液流失情况。结果应用"优化参数"采集的血小板含量达到(5.10±0.29)×1011个/袋,处理总血量为(3 360±398)ml,采集时间为(68±10)min,较"初始参数"的采集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参数设置对血小板收集率、白细胞残留量、血小板容量无显著影响,二者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品中白细胞的残留量低于1×106个/袋,LRS舱去除白细胞的效果显著。但若选择"正常"还输模式,则LRS舱内残存血液中损失的血小板达(2.15±0.16)×1010个,白细胞达(1.33±0.19)×109个;"优化参数"中选用"血浆"还输模式后LRS舱残存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含量分别为(0.18±0.09)×1010个和(0.07±0.02)×109个,损失可以忽略不计。结论 Trima单采机安全可靠,去除白细胞效果好,血小板收集率较高;采集参数经优化后虽然处理血量和采集时间有所增加,但采集的双份血小板质量达到国标要求,还输过程中的血液损失得到较好的控制,确保了产品质量和献血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方法11例患者均给予G—CSF300μg/d动员,在3~5d后用MCS+ED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单个核细胞,处理全血量(4905.88±306.78)ml,用介法将干细胞悬液注入患肢胴动脉。结果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含量(14.83±2.28)×10^9/袋;CD34^+细胞含量(5.32±3.62)×10^7/袋,产品容积(125.38±10.82)ml:10例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疼痛、间歇性跛行、患肢发凉、溃疡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临床症状未改善。结论MCS+ED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用介入法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损伤小、操作方便,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ALT快速检测在献血者初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干式生化测试法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进行献血前ALT快速初筛的适用性;比较不同方法处理的血液标本对干式生化法快速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干式生化法与大生化速率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肘部静脉血,分别对其不抗凝、肝素钠抗凝和EDTA-K2抗凝标本用干式生化测试法进行ALT快速检测,并与EDTA-K2抗凝样本的大生化速率法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肝素抗凝的标本进行干式生化检测,其结果与速率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致性最好;2009年1~12月用干式生化测试法(肝素抗凝标本)共初筛5109份标本,其中ALT〉40U/L的标本为163份,有155份与速率法检测结果吻合。结论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初筛能有效地减少血液浪费;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最好用肝素钠抗凝血标本进行初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CD36抗原的缺失频率。方法随机留取合肥市中心血站2020年3月~2020年7月血小板无偿捐献者血样973例,流式细胞术检测CD36抗原。EDTA抗凝全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血小板CD36抗原检测,下层细胞经红细胞裂解液处理后,进行单核细胞CD36抗原检测。结果973例血小板无偿捐献者中检出CD36抗原缺失者16例,缺失频率为1.64%;其中Ⅰ型缺失2例,Ⅱ型缺失14例,缺失频率分别为0.20%和1.44%。结论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存在一定的CD36抗原缺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含量的不同种糖类作为血小板冷冻干燥基础保护剂的添加剂,对血小板冷冻干燥制剂保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于安徽省血液中心采集、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取血小板冷冻干燥基础保护剂3 mL,分别添加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海藻糖各0.60g及混合糖0.60 g(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海藻各0.15 g),配制成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将其分别纳入葡萄糖组,麦芽糖组,蔗糖组,海藻糖组及混合糖组.采用血小板冷冻干燥基础保护剂分别调节萄糖组、麦芽糖组、蔗糖组及海藻糖组糖类含量分别为0.05,0.10,0.15及0.20 g/mL;采用血小板冷冻干燥基础保护剂调节混合糖组混合糖含量分别为0.04,0.08,0.12,0.16及0.20 g/mL.检测不同含量的不同糖类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渗透压值.采用纯水进行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并检测复水后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及血小板回收率.统计学分析5组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渗透压值,以及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后MPV值、PDW值和回收率的差异.结果 ①葡萄糖组、麦芽糖组、蔗糖组和海藻糖组的组间、组内渗透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糖含量相同(均为0.05 g/mL或0.10 g/mL或0.15 g/mL)时,葡萄糖组渗透压值高于麦芽糖组、蔗糖组和海藻糖组;随着糖含量增高,冷冻干燥保护剂渗透压值增加.②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后,葡萄糖组和麦芽糖组MPV值均小于蔗糖组和海藻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后,葡萄糖组PDW值小于麦芽糖组、蔗糖组和海藻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葡萄糖组、麦芽糖组、蔗糖组和海藻糖组间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添加0.15 g/mL海藻糖和0.10 g/mL蔗糖时,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回收率较高,分别为(94.04±6.03)%和(95.35±5.15)%.⑤混合糖组不同混合糖含量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渗透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67,P=0.000),且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渗透压值随着混合糖含量增加而增高;不同含量混合糖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后,混合糖组PDW值、MPV值和回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添加0.16 g/mL混合糖类时,冷冻干燥血小板复水回收率最高,为(77.55±15.98)%.结论 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不同糖类或混合糖类作为血小板冷冻干燥基础保护剂的添加剂发现,0.10 g/mL蔗糖、0.15 g/mL海藻糖和0.16 g/mL混合糖分别为适宜血小板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单一糖类和混合糖类添加剂,但其对维持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