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慕课(MOOC)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BL)及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BL)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65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采用MOOC结合PBL、CBL的混合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讲授教学...  相似文献   
2.
都泓莲  邓存良  晏杰 《四川医学》2019,40(9):869-874
目的分析泸州市近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为诊治乙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75例乙脑患者资料,总结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诊疗转归的情况。结果 75例患者中,男36例,女39例,平均年龄(8. 39±10. 25)岁,发病年龄以儿童居多,2~10岁儿童占71. 21%(47/66),成人占12%(9/75),2013到2016年乙脑的发病数逐渐下降,近2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14、2015、2018年出现成人乙脑患者。发病月份集中在7~9月,8月为发病高峰,绝大部分患者来自农村,仅42. 67%(32/75)的患者接种过乙脑疫苗。临床表现以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临床分型:轻型5例(6. 67%),普通型42例(56%),重型15例(20%),极重型13例(17. 33%)。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贫血、血小板升高及生化学改变;脑脊液细胞数升高43例(81. 13%),蛋白轻度升高31例(58. 49%);血清乙脑特异性Ig M抗体阳性率为75. 76%(50/66),采集双份血清可提高阳性率;可有头颅影像学的变化。经过治疗75例患者中痊愈35例,好转25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7例。结论泸州市乙脑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患者以儿童居多,近年来出现成人患者。乙脑疫苗接种率偏低,重症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尤其是农村应该重视预防接种,并提高对成人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4.
制备负载重组质粒 PGenesil-TGF-β1的壳聚糖纳米粒,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Genesil-TGF-β1(报告基因)纳米微粒体,通过投射电镜测定其形态、粒径;采用全光谱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复合物的包封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纳米粒载体与质粒的结合能力;DNase I 消化实验观察壳聚糖纳米粒保护质粒抵抗核酸酶的能力。制备的壳聚糖-PGenesil -TGF -β1纳米粒均呈球形,微粒直径在100~200 nm 之间,平均约(127.37±19.75)nm;其包封率为(94.38±0.45)%;凝胶电泳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粒能通过静电作用有效结合质粒,将其包裹在内;DNase I 消化实验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保护质粒免受核酸酶的降解。用复凝聚法成功制得壳聚糖-PGenesil -TGF -β1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基因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手段,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传染病学临床见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畏惧感,传统的见习方式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及能力素质的培养。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合于传染病学见习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及教学方法 改革三方面进行思考,谈一些带教体会,以提高传染病见习水平。  相似文献   
6.
都泓莲  邓存良  李烨  王波  盛云建 《西部医学》2020,32(1):86-89+94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初诊为肝细胞癌(HCC)的患者154例(HCC组)、肝硬化患者126例(肝硬化组)和胃、结肠癌患者153例(胃、结肠癌组),行回顾性分析。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PIVKA Ⅱ和AFP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PIVKA Ⅱ和AFP的检测效能,比较两组单独及联合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PIVKA-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胃、结肠癌组(P<0.001);肝硬化组与胃、结肠癌组AF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PIVKA-Ⅱ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中按肿瘤大小分组发现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血清PIVKA-Ⅱ的水平逐渐增高(P<0.001)。按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有无远处转移比较,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有远处转移患者PIVKA-Ⅱ、AFP水平均更高(P<0.01)。按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发现不同分期间PIVKA-Ⅱ和A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在HCC组A、B、C期血清PIVKA-Ⅱ和AFP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在D期肝癌组中,两项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具有相关性(P<0.01)。在肝硬化组中,PIVKA-Ⅱ单项检测与PIVKA-Ⅱ、AFP联合检测的ROC AUC明显高于单一应用AFP检测(P<0.001)。以约登指数确定PIVKA-Ⅱ和AFP的阈值,PIVKA-Ⅱ单项检测的敏感度高于AFP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P<0.05),但PIVKA-Ⅱ与联合检测之间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的检测效能明显优于AFP,可用于H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都泓莲  邓存良  肖科  黄富礼  钟利  吴刚 《四川医学》2018,39(9):1015-1018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征,分析治疗及预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以来确诊的1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结果 10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可伴咳嗽、腹痛、腹胀、腹泻、呕吐、乏力、消瘦,可有脐窝样皮疹。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所有病例血培养均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胸部影像学以肺间质性病变及渗出性炎变为主。8例使用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10例患者4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以发热、咳嗽、消瘦、贫血、皮疹等为主要表现,可有血细胞减少、肝功异常,多发生在CD4+淋巴细胞计数小于50个/μL的患者,伊曲康唑抗真菌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因发热1周,皮疹伴腮部肿胀2天,于2013年12月27日入院。患儿1周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4℃,伴咳嗽,2天前出现面部及躯干四肢红色斑丘疹,逐渐增多,伴瘙痒,并出现眼红,有脓性分泌物,口唇糜烂、皲裂,左侧腮部肿胀疼痛,伴脐周隐痛,无头痛、呕吐、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无好转,遂至我院,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