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中药制剂双黄连粉针剂(双黄连)对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给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并应用双黄连腹腔注射进行治疗干预;随后用PDGF-BB单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结果(1)感染组动物(n=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4)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n=4)均为阴性(均为P<0.05);三组动物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组动物透射电镜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其中有较多胶原纤维堆积,其余两组则未见明显异常。(2)感染组动物肺间质结缔组织中以及小气道和小血管的壁上可见较强的细颗粒状或细丝网状棕黄色PDGF-BB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产物,其积分光密度为23.26±3.87(n=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者(1.52±0.61,n=4,P<0.05)和感染加双黄连治疗组者(3.49±0.63,n=4,P<0.05)。提示双黄连可抑制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大鼠肺组织中PDGF-BB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对于防止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所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肿瘤细胞耐药性,以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为亲本,以递增阿霉素剂量的方法,历时8个月,成功地诱导建立了一株耐药细胞亚株BIU-87/ADM。通过生物学鉴定发现此细胞对阿霉素的相对时受度较亲本细胞提高了6.3倍,对阿霉素类似物柔红霉素、表阿霉素及天然生物碱类抗癌药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有明显的交叉耐药性,对顺铂、丝裂霉素则无交叉耐药性。为进一步阐明其耐药机理,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发现,约75%的BIU-87/ADM细胞P-gp过表达,而亲本细胞均为阴性。由此结果表明,BIU-87/ADM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P-gp膜泵功能增强介导产生细胞内药物外溢增多所致,是其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BIU-87/ADM的建立为进一步针对P-gp药泵功能逆转其抗药性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朊病毒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相关性分析易祥华吴克兰刘绍春赵时宇胡建平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任意选择本校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近期胶质瘤活检标本39例(其中Ⅰ~Ⅱ级、Ⅲ级和Ⅳ级各13例),另选脑膜瘤和尸检正常脑组织各7例作为对照。每...  相似文献   
4.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大鼠小气道炎症的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肺炎克雷伯杆菌气道感染引起大鼠小气道炎症细胞和肺组织中TNF α含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第 1天至第 1周 ,小气道壁中炎症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感染第 2周至第 16周 ,小气道壁T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1) ,其阳性细胞百分率范围在 39%~ 67%。感染第 8周和第 16周 ,小气道壁CD4/CD8比值下降 ,分别为 0 5 7和 0 41,同时间对照组为 0 75和 0 78。树突状细胞 (S 10 0阳性细胞 )分布在小气道上皮 ,固有膜和粘膜下层。感染第 1周至第 8周 ,肺组织中TNF α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因此 ,在克雷伯杆菌感染引起的小气道炎症中 ,小气道壁T淋巴细胞 ,尤其CD8T细胞浸润值得重视。同时 ,肺组织中TNF α含量增高可能是T淋巴细胞在肺内积聚和数量增多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给大鼠于24周内反复9次经超声雾化吸入肺炎支原体以复制其慢性肺部感染模型,随后用bFGF单克隆抗体按S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图像分析,以观察肺组织bFGF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1)感染组动物(n=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炎支原体-PCR检测均为阳性,而对照组(n=4)和感染加红霉素治疗组动物(n=4)均为阴性(均为P<0.05);三组动物的支气管和肺组织常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感染组动物透射电镜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其中有较多胶原纤维堆积。其余两组则未见明显异常。(2)感染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支气管和肺小动脉肌层以及肺泡巨噬细胞胞浆内可见较多棕黄色细颗粒状bFGF阳性表达产物,其积分光密度为45.17±5.09(n=4),显著高于对照组者(10.77±3.66,n=4,P<0.05)和感染加红霉素治疗组者(16.32±3.58,n=4,P<0.05)。结论 反复肺炎支原体肺部感染时bFGF蛋白质水平表达增加,可能参与致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药物治疗(RG)组。每组分别于夹闭缺血的第45分钟、缺血再灌注后1 h、2 h及4 h四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10%左肺匀浆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含量、肺组织干/湿重比值(D/W)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TNF-aI、CAM-1含量在IR组缺血再灌注后含量明显增加,较S、RG组显著增高(P<0.01);(2)IR组SOD含量较S、RG组同时间点均显著下降(P<0.01);RG组减少的程度明显小于IR组(P<0.01),IR和组的RG肺组织D/W比值都呈进行性下降;(3)IR组肺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毛细血管充血、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炎性细胞及炎性液体渗出渐显著,RG组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较IR组减轻。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39例胶质瘤中阮病毒蛋白(Prionprotein,PrP)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发现,PrP在各级胶质瘤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Ⅰ-Ⅱ级、Ⅲ级和Ⅳ级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分别为10.0±4.7、21.0±8.8和24.0±8.8,除Ⅲ级与Ⅳ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Ⅰ-Ⅱ级与Ⅲ级、Ⅳ级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rP表达的程度与胶质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同时对PrP表达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大鼠肺缺血再灌注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肺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60只SD大鼠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再灌注组(IR),每组又分为0、1、2、4、8 h五个亚组.检测TGF-β1,ICAM-1及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 S组TGF-β1、ICAM-1只有少量表达;IR组TGF-β1和ICAM-1于再灌注后明显高于S组,MPO含量在IR组缺血再灌注后亦明显比S组增加(P<0.05或P<0.01).结论 TGF-β1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修复,而ICAM-1参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桂萍  赵兵  袁志柳  赵时宇 《广东医学》2006,27(8):1133-113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清洁级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n=24)、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ffusion,IR)(n=24)、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reduced glutathione group,RG)(n=24),每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n=6)。参照Okada的方法,建立原位阻断肺门的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G组在缺血前5min注射还原型谷胱甘肽800mg/kg.IR组与SO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缺血45min、再灌注后1,2及4h4个时点处死大鼠进行指标测定。凋亡细胞的检测使用TUNEL技术;Bcl-2蛋白表达采用SP法测定;采用ELISA法测定10%肺匀浆中TNF-α含量。结果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IR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明显高于SO组和RG组(均P〈0.01),再灌注后RG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O组和IR组,TNF-α含量在IR组缺血再灌注后含量明显增加,较SO,RG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能减少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MRI表现与CD44v6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术前MRI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CD44v6表达与瘤体大小、深分叶征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毛刺征、胸膜凹陷征、信号强度无关。结论CD44v6与肺癌转移有关,检测CD44v6表达水平可了解肺癌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