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3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5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动态检测并比较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差异,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分别取150只SD大鼠建立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 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 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在两种模型中的变化和差异。结果显示: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相关基因如ThbdN、os及Plat等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减弱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机制在血管直接受损的急性血栓模型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舟状骨骨折是常见的腕部骨折之一,不稳定腕舟骨骨折治疗后发生骨不连者高达46%~55%。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连报道不多。1998年1月~2003年7月,我们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骨不连1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静脉血栓溶解再通过程和创面愈合过程类似,都伴随有静脉壁的炎症反应,各种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人和动物实验中均发现在血栓溶解部位巨噬细胞呈现明显的高度聚集状态,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可抑制血栓的溶解过程,单核巨噬细胞在血栓溶解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单核巨噬细胞如何促进静脉血栓溶解再通及其机制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介素(interleukin,IL)-18对大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模型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构建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SD大鼠(n=27)随机均分为3组。过表达组:尾静脉注入IL-18慢病毒过表达载体(IL18-p CDH-GFP,100μl);抑制组:注入IL-18逆转录病毒抑制载体(IL18-LMP-sh RNAmir1,100μl);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100μl)。注射24 h后,SD大鼠行狭窄法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血栓造模,造模后24 h解剖观察IVC血栓形成情况,并取材称量血栓重量及长度;血栓静脉管壁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8表达情况。结果:IL18-p CDH-GFP、IL18-LMPsh RNAmir1病毒载体的体外细胞实验具备理想的过表达率及抑制率。各组大鼠造模后24 h可见稳定血栓形成。IL-18过表达组的平均成栓长度和重量较IL-18抑制组、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过表达组中IL-18在大鼠静脉壁表达量明显增加(F=3.784,P<0.05)。结论:IL-18表达量增加,对大鼠DVT造模后IVC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而表达减少亦对成栓有影响,其表达状况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关,IL-18介导的促炎反应在静脉血栓疾病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报道 :2 0 0 1年 7月 14日我院收治一例双小腿下段完全离断 ,再植成活术后 ,随访 3 0个月 ,现患者可独立行走及上下楼 ,双足功能恢复满意。体会 :分组手术、骨折采用简便的固定以缩短再植时间 ;术后注意预防再植后毒素吸收所致肾损伤。双小腿离断成功再植一例@王兵$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赵宏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赵学凌$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李林芝$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张春强$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王宏邦$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  相似文献   
6.
前后联合入路在巨大骶尾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耻骨联合髂腹股沟部前切口与臀骶部后切口联合入路治疗巨大骶尾部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经前后联合入路,边缘切除9例巨大骶尾部肿瘤.3例患者劈开髂骨切除肿瘤后重建了骨盆稳定性.术后病理诊断:脊索瘤6例,畸胎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全部患者术后都进行了放化疗.结果所切肿瘤体积23cm×18cm×15cm~40cm×28cm×23cm,重2100~4000g,未出现医源性损伤情况.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期8—52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无脑脊液漏,大小便功能均存在,无便秘及尿失禁,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均愈合.7例患者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其中1例患者骶尾痛及坐骨神经痛需扶拐行走.1例术后6个月因肿瘤复发行半骨盆切除术,肿瘤最大的1例患者术后1a死于肿瘤复发.结论运用经耻骨联合髂腹股沟部前切口与臀骶尾部后切口联合入路可较完整地边缘切除巨大骶尾部肿瘤并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治疗下颈椎多节段椎管狭窄合并创伤性颈椎不稳(multilevel degenerative stenosis with traumatic instability MDSTI)目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9月到2007年8月,本科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固定加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9例MDSTI患者,结合螺旋CT于1描、VR及MPR重建辅助术前诊断、计划及测量以指导手术,术后MPR重建量化螺钉穿破情况、椎管矢状径及椎管横切面积增加情况.[结果]9例置入颈椎椎弓根钉44枚,按Richter穿破分级法,1级72.7%(32/44),2级27.3%(12/44),无3级穿破及医源性损伤发生;双开门椎管成形42个节段,术后椎管欠状径及横切面积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增加均值可信区间分别为前者23.43~40.65 mm,后者23.18~42.07 mm2;术后6个月76.2%目的节段(32/42)植骨完全融合,23.8%(10/42)植骨部分吸收,所有节段舣侧开槽均完全融合;随访6个月至1年(平均7.8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目的ASIA评分,2例上升2级,5例上升1级,2例与术前一致,无低于术前水平病例.[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手术治疗MDSTI可以提高安全性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牛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目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Ⅰ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k protein,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目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niphask ceramic bioiogic bone,BCBB)上,联合培养,用倒置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光密度(OD)值,了解双褶陶瓷牛物活性骨BCBB/BMP/bFGF目的细胞相容性.[结果]BCBB孔内充满Ⅰ型胶原、BMP及bFGF.MSCs在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上黏附生长,第6 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细胞层,增殖达稳定状态.[结论]该研究制备目的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具有良好目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适合脊柱外科医师需要的数字化病历管理系统。方法:基于中文WindowsXP系统,运用Access2002进行开发。结果:该系统可以快捷建立、编辑和储存文本、图片、音像、影像和统计资料,并集成了脊柱外科通用的疾病诊断分类、创伤评分、功能判断、生活质量评估标准,以及运动系统正常的生理学、解剖学测量标准,治疗方案模拟系统和疗效评价系统等。通过Internet,该系统还可实现远程医疗合作、远程科研合作和远程病例随访。结论:该系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有助于提高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手术干预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取得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1991-01/2004-06相关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文章,检索词“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为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治疗的方法。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a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收集到106篇相关文献,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6篇文章中61篇内容陈旧,25篇系重复研究。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7篇涉及Salter骨盆截骨术的改良,3篇涉及Pemberton手术的改良,2篇涉及联合手术治疗,3篇涉及关节置换术,4篇涉及髋臼成形术和造盖术,1篇涉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结论: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手术治疗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不同术式各有优缺点,掌握好手术指征和适应证可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