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362例。男152例,女210例;年龄2-14(9.3±5.8)岁;体质量11.0-65.0(20.5±11.8)kg。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并房间隔缺损(ASD)8例,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结果患儿术前均经胸超声检测VSD为2.7-13.0 mm,平均6.5 mm;术中心室造影测量VSD为2.5-14.0 mm,平均6.2 mm;345/362例(96.2%)封堵成功。所选封堵器为4.0-16.0 mm,平均8.6mm。发生心脏并发症33例,血管并发症13例,其他并发症4例,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交界区性心律4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残余分流各3例,基底核区脑梗死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静脉瘘各5例,股动脉血栓3例,溶血、血尿1例,交换导丝断裂、猪尾导管断裂各1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X线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伞)选择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TTE常规两切面和X线对268例VSD缺损的测量,以及伞释放后腰径的测量,将TTE和X线所测缺损与选用的封堵器大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268例VSD均封堵成功,TTE五腔切面与X线测量缺损数值最为接近(P>0.05).TTE与X线测量伞腰径差异有显著性(P<0.05),X线测值较准确.通过TTE两切面及X线对缺损的测量,得出伞号与缺损之间的相关公式(P<0.05).结论 TTE和X线在VSD封堵器选择中互为补充,均发挥重要作用,以回归公式指导封堵器选择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4.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介入与外科手术镶嵌治疗法洛四联症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男,8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入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TOF)。查体: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可闻及SMⅡ/6级杂音。术前造影显示降主动脉有侧支发出至右肺见图1、2。直径为3.7mm。经导管置入6~8mm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至侧支内,造影显示体肺侧支封堵良好见图3,释放封堵器后立即行TOF根治术,术中顺利,术后1个月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导管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总结其技术难点与临床策略。方法先天性心脏病伴假性室间隔膜部瘤患者158例,均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相应封堵器,封堵后15 m 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术后1、3个月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158例中154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5%。142例术后15 m 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1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1~3个月后超声复查,无异常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8和12例,均为一过性,1周内恢复。X线透视时间10~65 m in,平均(15.2±8.8)m in;操作时间35~120 m in,平均(42.5±16.2)m in。结论经导管采用封堵器治疗假性室间隔膜部瘤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前景好。技术关键在于对膜部瘤形态的判断以及封堵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很多单纯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及肺动脉瓣狭窄(PS)等均可通过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得到治愈[1-4].但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即同时并发两种或以上畸形)用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报道较少.我院对57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痰液嗜酸细胞检测在判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痰液嗜酸细胞检测在判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预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诱导痰技术,对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痰液嗜酸细胞测定,并随访4年,记录再发喘息例数,比较其再喘发病率。结果22嗜酸细胞增高者,再次喘息的发病率为17/22,38例非增高者,发病率为4/3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痰液嗜酸细胞检查可作为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早期预防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10.
内皮功能障碍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致AS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而冠心病及AS的发病率与性激素内环境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本就性激素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