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的代谢组学影响,探讨肝豆灵的肾脏排铜机制。方法〓实验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肝豆灵组。造模结束后,以TUNEL法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大鼠肾组织小分子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肝豆灵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升高。结论〓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的调节;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调节肾脏氨的代谢。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峨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v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之一,代谢组学特别适用于糖尿病的研究.核磁共振(NMR)凭借其简便、无偏向性、信息量大、无损伤性等优点成为代谢组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通过对糖尿病生物样品(尿液、血液、唾液、组织提取液等)的NMR分析,可以获得其中内源性代谢产物(乳酸、肌酐、氨基酸、脂蛋白等)的综合信息,从而反映精尿病的病理代谢和生化反应规律.该方法已应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断、降糖药物的作用考察,以及糖尿病致病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肝豆灵干预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模型大鼠进行研究,分析肝豆灵干预后,WD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层面探讨肝豆灵对WD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健康对照组(n=14)、模型组(n=14)和肝豆灵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经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模型组,肝豆灵组大鼠尿液色氨酸(tryptophan)、马尿酸盐(hippurate)、苯基丙氨酸(phenylalanine)、甘氨酸(glycine)、苯乙酰甘氨酸(PAG)含量有显著升高;乳酸(lactate)、甜菜碱(TMAO/betaine)、甲酸盐(formate)、二甲基甘氨酸(DMG)含量有所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肌氨酸酐(creatinine)、谷氨酰胺(glutamine)含量显著降低;丙酮酸盐(pyruvate)甲基胍(methylguanidine)、丙酮(aceto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为进一步研究肝豆灵干预W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大鼠模型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进行研究,分析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Wilson病的内在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1)和健康对照组(n=11),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的含量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模型大鼠及中药干预后的WD模型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药干预后大鼠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中药治疗Wilson病的内在机制。方法:33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健康对照组(n=11),WD模型组(n=11)和中药干预组(n=11)。健康对照组自由摄水饮食,WD模型组和中药干预组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肝豆灵治疗中药干预组大鼠。采用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以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Principle ComponentAnalysis)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将健康对照组和WD模型组相对比,WD模型组和中药给药组相对比,以分析中药给药之后大鼠血清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WD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酸酐(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相对于WD模型组,中药干预组大鼠血清糖蛋白(glycopro-tein)、3-羟基丁酸(3-hydroxybutyrate)、脂质(Lipid,mainly VLDL/LDL)、葡萄糖(glucose)、胆碱(cho-line)、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有显著升高,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有所升高,乳酸(lactate)显著下降,谷氨酰胺(glut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下降。结论: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中药干预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参考,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治疗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y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氢谱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代谢轮廓的变化。方法选择T2DM患者98例及健康对照组82例,利用~1H-NMR方法检测尿液的代谢轮廓,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的模式识别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差异。结果尿液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得分图显示与T2DM有关的特征代谢物包括乙酸、乳酸、牛磺酸、乙酰乙酸、葡萄糖、丙氨酸、甲基丙二酸、肌酐、柠檬酸、三甲胺等。结论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氨基酸及脂类代谢异常、维生素缺乏在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1H-NMR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全景监测小分子代谢终端产物的变化,符合T2DM代谢性疾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糖尿病(GDM)易造成子痫前期、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多种并发症。目前在妊娠中晚期检测血糖筛查GDM,确诊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短,母婴健康存在严重隐患。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一种定量考察生命系统受内外界刺激或基因修饰后的代谢应答规律的学科。将代谢组学的方法应用于GDM研究,有望实现GDM的早期诊断,理解GDM的致病机制,对GDM的防治和母婴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代谢组学方法在GDM及相关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氢谱核磁共振代谢组学(1H-NMR)方法研究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代谢轮廓的变化,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19例、单纯T2DM患者25例及健康对照者29例,利用1H-NMR方法检测血清的代谢轮廓,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鉴别各组别间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区别.结果 从血清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分图中可以区分3组患者,与T2DM合并脑梗死有关的特征代谢物包括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葡萄糖、乳酸、丙酮酸、3-羟基丁酸、N-乙酰糖蛋白、亮氨酸、缬氨酸、前列腺素D2、前列腺素E2、同型半胱氨酸、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等.结论 脂类代谢、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的紊乱可能在T2DM合并脑梗死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炎症因子、同型半胱氨酸的增加,肠道茵群失调引起的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的浓度改变可能也与T2DM合并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