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产后出血模拟实训在防治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开展产后出血模拟实训后收治的114例产后出血产妇为观察组,另选取2017年未开展演练时收治的72例产后出血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严重产后出血率、难治性产后出血率、产后出血量、用血量,并比较50例医务人员模拟实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严重产后出血率1.8%、难治性产后出血率0均低于对照组的11.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535±10.5)ml、用血量(1000±102.3)ml均少于对照组的(750±11.3)、(1800±180.1)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实训后,50例医务人员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成绩分别为(77±8.5)、(87±10.7)、(77±3.7)、(85±3.7)、(82±4.2)分,均高于模拟实训前的(65±6.5)、(66±8.4)、(60±1.2)、(70±4.5)、(6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科针对产后出血开展模拟实训,可有效提高科医务人员的产科急重症理论知识、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
莫蕾  钟萍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0):2489-2492
背景 子痫前期病情严重者可进展至子痫并威胁母婴生命安全,而肠道菌群构成变化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但尚无明确证据。 目的 探讨孕早中期孕妇肠道菌群差异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产科招募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孕妇455例。将妊娠20周后确诊为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为子痫前期组(n=32),未发生子痫前期的孕妇作为非子痫前期组(n=423)。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并分别留取孕早期(≤12+6周)、孕中期(13~27+6周)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 结果 子痫前期组和非子痫前期组年龄、孕早期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周岁〔OR=1.894,95%CI(1.432,2.369)〕、孕早期Shannon指数下降〔OR=0.709,95%CI(0.465,0.921)〕、孕早期Simpson指数下降〔OR=0.612,95%CI(0.354,0.893)〕是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孕早期Shannon指数预测孕妇子痫前期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95%CI(0.652,0.838)〕,截断值为6.255,灵敏度为76.58%,特异度为60.00%;孕早期Simpson指数预测孕妇子痫前期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4〔95%CI(0.623,0.826)〕,截断值为0.945,灵敏度为62.90%,特异度为60.61%。 结论 孕早期粪便肠道菌群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降低是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子痫前期发病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最大斜率法及去卷积法计算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可比性.方法 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采用perfusion 3软件进行灌注分析,分别采用最大斜率法和去卷积法计算肝癌组织、背景肝组织的各灌注参数,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大斜率法测得背景肝组织的HAP、HPP、HAI和HBF值与去卷积法所测得的相应灌注参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斜率算法组和去卷积算法组HAP、HPP、HB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HAI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两种算法计算的背景肝组织灌注参数可比性较好,肝癌组织灌注参数可比性较差.  相似文献   
4.
DWI对宫颈癌的诊断及与肿瘤细胞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DWI)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分析表观扩散系数(ADC)与肿瘤病理级别及细胞密度相关性.方法 分析15例正常宫颈及35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病例常规MRI与DWI图像,观察b值取0、1000 s/mm2时其DWI表现及ADC值差异,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选取宫颈癌的ADC诊断...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解剖性肝切除术(AH)是以荷瘤门静脉流域为目标的肝切除,它符合精准肝切除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肝细胞癌(H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的主流。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术界对于HCC患者行AH在肿瘤学获益方面是否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NAH)仍有争议,而产生这种争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手术依据—Couinaud肝脏分段法与患者现实肝脏脉管解剖学上的偏差,导致未能完全清除所有的荷瘤门静脉流域。三维(3D)可视化技术的普及可帮助外科医师在术前更加直观和充分地了解患者的肝内脉管走行及变异情况,做出最贴合实际的荷瘤门静脉流域分析,指导制定个体化的精准AH。在本文中,笔者结合临床经验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并介绍腹腔镜下实施AH的步骤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2022年收治的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为单个肿块,累及相邻2个肝段。术前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肝脏及肿块的3D成像分析,将荷瘤门静脉及其流域设定为切除范围,同时兼顾手术标本能够满足最小安全切缘(1 cm),否则需要纳入邻近1~2支门脉分支及其流域,适当扩大切除范围以满足安全切缘。术中采用3D腹腔镜,在低中心...  相似文献   
6.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及CT、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特点、CT与MRI表现.方法 对有完整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的13例腹部pPNE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腹部pPNET的临床特点主要为青少年快速增大的包块伴疼痛,易转移复发,预后差.CT及MRI表现为体积较大、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常见坏死囊变,无钙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可见间隔及网格状强化;病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侵袭,侵犯骨质结构时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多无骨膜反应及瘤骨.结论 腹部pPNET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无明显特征,但CT与MR能较准确描述肿瘤内部结构、毗邻关系及转移情况,对制订治疗方案和评价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红十字会医院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 结果18例恶性病变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平滑肌肉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略清,密度不均,瘤内见大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1例,CT平扫双肾多发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囊性肾癌6例,呈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内可见强化分隔及絮状强化影。嫌色细胞癌9例,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呈轻中度延迟强化,3例呈"快进快退"表现。CT扫描对18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72.2%(13/18)。 结论肾脏罕见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8.
25例中老年肺部孤立炎性肿块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莫蕾  王海林  黄毅 《广州医药》2001,32(3):48-49
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老年肺部孤立炎性肿块的X线表现与肺癌的影像学区别。结果显示其主要鉴别点在于:炎性肿块的内部无空泡征。毛刺一般粗长、不均匀,分叶浅,其中炎性假瘤有较具特征性的桃尖征,少见或无胸膜凹陷、皱缩征,常见局部血管充血征,抗炎治疗后可吸收缩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Kimura病CT及MR表现。结果:7例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细胞(33%~72%)及免疫球蛋白E(1 500~6 000U/ml)明显升高。CT及MRI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内见多发结节,CT呈等低密度,MR T1W呈低信号,T2W及SPAIR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颏下、双侧颌下、颈动脉鞘区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有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粒细胞性微脓肿。免疫组化示CD20(+)、CD3(+)、CD1(+)、S-100少数细胞散在(+)。结论: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出Kimura病的诊断,但最终诊断须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0.
纪昌焕  林竹  吴梅  莫蕾  余存泰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28-4730
目的:探讨全下肢一次曝光数字化拼接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FCR XG5000阅读器,FUJI DRY7000激光相机,超长规格IP板,其大小尺寸为35.4cm×83.7cm,相当于两张14×17片竖放。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紧贴IP板,使患者骨盆至踝关节完全包括在IP板的范围内,利用CR自带的全下肢拼接软件,对120例身高150cm~175cm的患者一次曝光拍摄拼接成负重立位双下肢全长影像。结果:120例患者双髋关节、股骨、膝关节、胫腓骨及踝关节影像均能清晰显示,密度基本一致,下肢力线测量点显示清晰,为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随访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结论:合理应用CR的投照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拼接软件,能获得双下肢全长拼接的优质图像,为双下肢的疾病诊断和手术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