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地高辛-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物免疫新西兰纯系白兔的全过程中,以两周为间隔,连续监测动物体内抗DIG特异抗体的产生状况,以决定丙次免疫的最佳时机,从面 7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仅免疫三次,即从所有受试兔中均获得了高效价、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DIG抗血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采用脊柱截骨手术治疗的23例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6例,女17例;手术时年龄16.9±3.4岁(10~23岁)。腰骶部疼痛8例,其中5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18例。术前冠状位Cobb角95.4°±25.2°(65°~156°)。Ⅰ型脊髓纵裂9例,Ⅱ型脊髓纵裂14例。脊髓圆锥位置均在L3水平以下。对合并Ⅰ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采用骨性纵隔切除、一期脊柱截骨矫形;合并Ⅱ型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的患者单纯行一期脊柱截骨矫形(未处理纤维纵隔)。其中行全脊椎截骨13例,经椎弓根截骨10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患者侧凸Cobb角,并按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分级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71.1±136.5min(310~835min);术中失血量4888.3±2482.3ml(500~9600ml)。随访38.9±18.3个月(24~79个月)。术后冠状面Cobb角33.7°±15.9°(3°~73°),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矫正率平均为(62.3±14.1)%;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37.4°±17.2°(5°~82°),矫正率平均为(58.1±14.7)%,较术后平均丢失4.2°±2.3°,与术后比较无明显矫形丢失(P0.05),但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神经损害症状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3例术前SBNS神经功能分级为Ⅱ级者术后恢复至Ⅰ级;2例Ⅲ级恢复至Ⅱ级;另外3例神经损害评分提高,SBNS分级维持不变,脊柱侧凸畸形及局部疼痛明显好转。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术后2周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另1例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随访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术中发现胸膜破裂1例,术后脑脊液漏1例、泌尿系感染1例。所有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永久性神经损害并发症。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纵裂伴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安全有效,且对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例高单克隆Ig G对无机磷检测干扰的案例并对不同方法解除单克隆IgG干扰无机磷的情况进行比对。方法在Beckman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磷钼酸-紫外法检测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机磷结果为2.84 mmol/L,仪器出现异常报警,用稀释法、超滤法、聚乙二醇PEG6000蛋白沉淀法对标本处理后进行检测,同时分别用聚乙二醇PEG6000蛋白沉淀法检测9份正常标本和用超滤法检测6份正常标本,计算回收率。结果用蒸馏水3、6倍稀释后无机磷结果分别为1.284 mmol/L、1.128 mmol/L,反应曲线仍然异常。超滤法结果为0.634 mmol/L,反应曲线正常,6份标本回收率为101.1%~108.5%。蛋白沉淀法检测结果为0.562 mmol/L,反应曲线正常,9份标本回收率为92.2%~103.0%。结论对于此例高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对无机磷测定的干扰,可以使用超滤法和蛋白沉淀法对标本进行处理后测定,效果优于稀释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位点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儿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鉴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初步鉴定为结核病分支杆菌的临床分离株,分别经传统PNB/TCH鉴定,以及选择7基因位点16SrRNA、Rv0577、IS1561、Rv1510、Rv1970、Rv3877/8及Rv3120,及4基因位点ropB、RD1、RD8(present)、RD8(deleted),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其进行扩增和鉴定。结果共收集204株临床分离菌株,传统PNB/TCH鉴定结果为,结核分枝杆菌199株,牛结核分枝杆菌3株,非结核分枝杆菌2株。4位点PCR鉴定结果为,结核分枝杆菌196株,牛结核分枝杆菌2株,卡介苗3株,非结核分枝杆菌3株。7位点PCR鉴定结果为,结核分枝杆菌191株,牛结核分枝杆菌2株,卡介苗3株,非洲分枝杆菌Ⅰ型4株,山羊分枝杆菌和田鼠分枝杆菌各1株,非结核分枝杆菌2株。结论两种PCR方法均较传统方法简便快捷,且均可较快的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更多的亚种。7位点能鉴定出除非洲分枝杆菌Ⅱ型以外的所有儿童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亚种。4位点在鉴定卡介苗菌株中更加迅速简便。  相似文献   
5.
中医"肺应秋"与SD大鼠免疫功能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春秋季节SD大鼠免疫功能的测定,探讨中医“肺应秋”的免疫学机制内涵,为呼吸系统季节性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松果腺摘除大鼠模型,测定春分、秋分大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正常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秋分明显低于春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伪手术组秋分低于春分,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组春分和秋分时差异不明显。正常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秋分明显低于春分,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伪手术组与手术组均使春分和秋分差异消失。结论SD大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存在秋低春高的季节节律,这可能是秋季季节性呼吸系统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SD大鼠松果腺-褪黑素是免疫功能季节性节律变化的中介物质基础,其调节机制具有复杂性、选择性和间接性。中医“肺应秋”具有免疫学物质基础,与松果腺的中介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重链病(heavy chain diseases,HCD)是一组临床少见的B淋巴细胞系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的疾病,其特征是合成不完全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重链而不伴随有轻链的生成[1],致使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重链.该病根据重链的不同可进行免疫分型,以α型为最多见,其他类型也有报道,而ε重链病尚未见报道.自从1964年首例γ型重链病被Franklin等[2]报道以来,目前世界范围内文献报道约有120例.最近我们发现1例γ型重链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儿茶酚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如果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发展为严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本文旨在通过中药复方芙蓉泡藤栓联合西药氟康唑治疗严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观察,寻找一种中西药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研究1型巨肌酸激酶(macro—creatine kinase type 1,MCK—1)血症误漏诊现状。方法2002年4月-2010年5月我院常规检测生化全项或心肌酶谱的血清标本中筛查出经CK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确诊MCK-1血症35例,收集并整理其临床资料,对误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5例MCK-1血症中,共误漏诊31例(88.6%),其中漏诊18例(51.4%),误诊13例(37.2%);误诊病例中以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肌肉疾病和2型巨肌酸激酶(MCK-2)血症较多见。结论MCK.1血症误漏诊情况临床上较常见,各科室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和心内科医生应加强对本症的关注,以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抗原编码基因esxA、fbpB、Rv2660c进行测序,了解esxA、fbpB、Rv2660c的基因多态性.方法 选取135株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临床分离株,运用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esxA、fbpB、Rv2660c并进行测序,与结核标准株H37 Rv基因序列以及从免疫表位数据库(immune epitope database,IEDB)中查询到的表位序列进行对比,分析esxA、fbpB、Rv2660c基因序列中的变异特征.结果 在135株菌株中,esxA、Rv2660c序列暂未发现基因变异.fbpB共66株(48.89%)发现了基因变异,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共造成8个(14.81%)T细胞抗原表位以及9个(24.32%)B细胞抗原表位序列的多态性.fbpB基因的dN值为0.000 120,dS为0.002 126,其中T细胞表位区与非T细胞表位区的dN值分别为0.000 067和0.000 408,dS分别为0.002 382和0.000 470,B细胞表位区dN和dS值分别为0.000 063和0.002 380,非B细胞表位区dN和dS均为0.结论 esxA、Rv2660c基因序列较保守,fbpB存在基因多态性,预测会对蛋白Ag85B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影响H56的免疫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