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激肽-1受体(NK-1R)拮抗剂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肺损伤的作用,了解ANP时阻断该受体对肺损害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NP组和拮抗剂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开腹后只翻动胰腺,ANP组和拮抗剂组胆胰管恒速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成ANP大鼠模型。拮抗剂组在制模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NK-1R拮抗剂spantide(0.001 25%)0.5 ml。检测不同时间点肺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LCP)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NK-1R的组织学定位。结果:ANP组6 h后肺组织MPO活性和LCP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且持续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的各个时间点相比,拮抗剂组肺组织MPO活性和LCP没有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化检查显示,NK-1R的表达主要位于肺泡隔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及部分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表面等处。结论:ANP时,P物质通过与NK-1R结合发挥作用,NK-1R拮抗剂阻断了P物质的作用路径,对ANP肺损伤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reg I,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大鼠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基因的表达与ANP肠黏膜损害的关系.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40)和ANP组(n=80).对照组开腹后只翻动胰腺,ANP组大鼠胰胆管恒速逆行注射30 g/L牛磺胆酸钠,制成ANP大鼠模型.观察胰腺和小肠的病理改变及小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胰腺、小肠组织中reg Ⅰ mRNA的表达水平,并研究所观察指标与reg Ⅰ,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NP组大鼠术后12,24和36 h肠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8±0.89 vs0.2±0.42.3.3±1.17 vs 0.3±0.48,4.2±0.95vs 0.3±0.48,均P<0.01);ANP组大鼠[99mTc]-DTPA排泄率术后12,24和36 h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34.70%±4.03%vs 4.62%±1.17%,54.63%±6.94%vs 6.14%±1.42%.66.83%±7.56%vs 7.48%±0.92%,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大鼠小肠组织reg Ⅰ的mRNA水平过度表达,rcg Ⅰ的表达水平分别与肠黏膜病理学评分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数正相关(r=0.6728,0.7092,均P<0.01).结论:ANP时大鼠小肠组织中regⅠ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与ANP所致肠黏膜损害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2013年4月诊治的13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126例数字化乳腺机有阳性表现,阳性率达95.45%,分别采取肿块扩大切除、单纯乳腺切除、保乳手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及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I期乳房重建,术后病理提示48.48%患者出现局部微浸润;行腋窝淋巴结分期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随访1周~10年,其中一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余患者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原位癌的早期诊断需结合临床和数字化乳腺机、乳管镜等检查发现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手术活检来实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受患者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对于导管原位癌伴有局部微浸润者是否行腋窝淋巴结分期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外科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4年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术后死亡的原因,探讨ANP的手术指征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将手术治疗ANP112例分成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有关预后的指标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和起病时间比较接近,早期休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热、血象和高血糖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没有明是差异(P均>0.05)。与死亡有关的主要因素有①胰腺的坏死程度;②手术方式不正确;③手术指征不妥。结论轻、中度ANP应该首先试行非手术治疗48~72h。术前早期休克和ARDS应该及时纠正。术中应该充分游离肿胀的胰腺,有利于术后充分引流。建议行十二指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阑尾变异并不少见 ,但双阑尾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 1例 ,报道如下。患者 ,女 ,73岁 ,因右下腹痛 12h入院。 6个月前在本院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查体 :体温 38 7℃ ,急性病容 ,痛苦貌 ,全身皮肤无黄染 ,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以右下腹为明显 ,未触及包块。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 13 0× 10 9L- 1,中性粒细胞 0 90。左下腹穿刺 :脓细胞满视野。拟诊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盲肠后方布满脓苔 ,在盲肠后方近回肠处有一小穿孔 ,约 0 5cm ,局…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阑尾变异并不少见,但双阑尾罕见.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73岁,因右下腹痛12 h入院.6个月前在本院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入院查体:体温38.7 ℃,急性病容,痛苦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全腹均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下腹为明显,未触及包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0×109 L-1,中性粒细胞0.90.左下腹穿刺:脓细胞满视野.拟诊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盲肠后方布满脓苔,在盲肠后方近回肠处有一小穿孔,约0.5 cm,局部因炎症充血水肿,稍硬,行回盲部切除术.术后抗炎治疗10 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48岁的刘先生在半年前洗澡时发现自己的右侧乳房微微隆起,摸着好像有肿块,有时还伴有疼痛,开始刘先生并没有太在意,想着吃点抗菌药了事、可是一段时间后,刘先生发现症状并没有缓解,于是到普外科就诊.经过乳腺钼靶检查,确诊右侧乳房有肿块。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乳房内不仅有肿块,且伴有不典型增生,如果不及时处理,还有发展成乳腺癌的可能。最终,刘先生接受了乳腺腺体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胰肠插入荷包式吻合术防胰瘘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是引起术后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1996年底我们设计了胰肠插入荷包式吻合术 ,经临床使用 ,效果满意。现将我院近 17年来传统胰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术与胰肠插入荷包式吻合术的资料作一比较 ,结果如下。1.资料和方法 :(1)手术方式 :全组病例均按Child法重建消化道。空肠与胰腺的吻合分为两种术式 :一种是传统的胰肠端端套入式 ,即将胰腺端与空肠端吻合后 ,再将胰腺套入空肠内 3cm ,行空肠浆肌层与胰腺被膜结节缝合。另一种是胰肠插入荷包式吻合 ,即将胰腺端直接插入空肠内 3cm ,空肠端与胰腺被膜缝合 …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73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催化信号放大法检测48例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73基因和P7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p73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48例结肠癌标本中21例呈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无阳性表达。结肠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以及不同分化程度之间P73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P<0.005和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p73基因过主工表达,其蛋白表达水平与结肠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外基质中纤维化的胶原能够促进肿瘤的转移、复发,并对恶性肿瘤的预后和耐药有一定影响。赖氨酸羟化酶2(procollagen-lysine, 2-oxoglutarate 5-dioxygenase 2,PLOD2)是目前在肿瘤相关研究中发现的一种可改变胶原共价交联的酶,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转移、复发、预后、耐药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PLOD2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就PLOD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