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9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大脑皮层血管损害和基底节区出血所致的言语障碍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内囊、基底节区缺血性损害所致的言语障碍研究不多。本文对我院经颅脑CT扫描或尸解证实的10例内囊、基底节区梗塞患者并发的言语障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患者34岁,住院号409004。因停经4月伴恶心呕吐2月余,神志不清5天于1984年7月13日入院。末次月经1984年3月14日。停经后50余天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并逐渐加重,每天恶心呕吐可达数十次至百余次。呕吐为喷射性,伴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喜按压。呕吐物为食物粘液或胆汁。入院前1月半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精神萎靡、乏力和头昏眼花。入院前10余天,因受凉后症状加重,呕吐频繁,左枕部疼痛,反应迟钝。入院前5天,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尿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PIXE测定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铬含量,发现脑出血和脑梗塞患者的发铬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脑出血组较脑梗塞组下降更明显。发铬含量下降的程度与高血压病和吸烟史无明显关系,而与脑出血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尾状核卒中     
分析8例尾状核卒中患者,发现尾状核头或体是尾状核卒中的好发部位。高血压病和(或)脑动脉硬化是其常见原因。尾状核梗塞的临床表现同腔隙性梗塞,见状核出血类似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CT扫描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测定了63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糖蛋白,并以38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结果发现各患者组血清糖蛋白均有改变,主要表现为A糖蛋白的明显降低和部份患者γ-后糖蛋白的出现,β和γ糖蛋白亦有某些变化,这些改变以脑梗塞组最明显,脑出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和散发性脑炎组次之。发病后3周,随着病情恢复,血清糖蛋白亦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测6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皮质醇的生理节律变化及其对地塞米松过夜抑制试验的反应。发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较脑梗塞者改变明显,有下丘脑症状较无下丘脑症状者改变明显。作者认为这些改变与下丘脑损害有密切关系。在地塞米松过夜抑制试验中加测午夜12时值法,可考虑作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早期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41例,发现发病后1周,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有异常,但二者间无相关关系。发病后4周,细胞免疫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紊乱均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皮质醇紊乱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报告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6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皮质醇的生理节律变化及对地塞米松过夜抑制试验反应的一动态变化。发现发病后1周,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较脑梗塞患者改变明显;发病后2周及4周开始恢复。认为血浆皮质醇午夜12时值上升明显,下降缓慢,各组间的差异显著,对观察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皮质醇值的生理节律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72例脑卒中患者及64例年龄相当正常人的血脂及载脂蛋白(apo)AⅠ、B100、CⅠ及CⅡ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增加,HDL-胆固醇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含量略有下降。患者血清apoAⅠ略有降低,apoB100略有升高,而apoCⅠ及CⅡ显著降低。作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微量元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体内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异常,可能在作为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近年来有人通过大量的探索,发现:1.脑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差异和微量元素有关。2.利用粒子诱发 X 线发射光谱法(PIXE)测定了60例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患者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