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足月剖腹出生,出生即发现腹部膨出约20×18cm包块,囊壁透明,内清晰可见肠管及肝脏,诊断为先天性脐膨出,立即用无菌敷料包扎腹部,防止囊壁感染及破裂。1小时后,在全麻下行疝修补术,切除囊壁,探查腹腔,腹壁缺损约12cm  相似文献   
2.
潘蕾  胡学庆  程健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518-2520
临床上,局部淋巴结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往往会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这对分析这类患者的预后往往十分重要。尽管人们2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肿瘤经淋巴管转移的现象,但其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的许多关于肿瘤病理生理、特异性淋巴内皮细胞(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LEC)标记物、及淋巴内皮细胞因子的研究大量集中在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肿瘤细胞淋巴管转移的机制上。  相似文献   
3.
人真皮微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LECs)分离和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从真皮组织分选CD34-/CD31 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免疫荧光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多种与内皮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低氧条件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CD34-/CD31 细胞在单层细胞培养时形成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而在胶原凝胶三维培养时形成管状结构。CD34-/CD31 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包括LYVE-1,VEGFR-3和Prox-1。RT- PCR显示Proxl和VEGFR-3 mRNA在CD34-/CD31 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的VEGF-C对LECs的促增殖作用明显(P<0.01)。低氧条件和Ang2在体外未显示对LECs有促进增殖的作用。结论应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方法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可以成功分离获取人真皮LECs。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右后肢淋巴水肿模型;SD大鼠制成尾巴淋巴水肿模型.每种动物随机分2组,治疗组皮内注射人VEGF-C基因,对照组皮内注射生理盐水.测量治疗前后水肿部位体积变化;第3周取材,测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增生情况.结果 基因治疗后兔右后肢体积明显减少,其减少值分别为:治疗组(24.40±1.08)ml,对照组(5.80±1.9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治疗组VEGF-C mRNA及蛋白明显表达,而对照组则不明显;治疗组淋巴管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004),且管腔较粗.结论 用VEGF-C基因治疗可诱导淋巴管生成,减轻或消除淋巴水肿.  相似文献   
5.
淋巴水肿是淋巴系统的一种慢性疾病.随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人数和发病率的增加,癌症治疗后的淋巴水肿已经成为继发性淋巴水肿的主要病因.正确、合理的治疗对淋巴水肿预后十分重要.近年来,淋巴领域的治疗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淋巴水肿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引成骨术(DO)中应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s)对成骨的影响,探讨下颌骨较大速率DO的可行性。方法12只山羊双侧下颌骨行DO,山羊及左右下颌骨随机化分为实验侧、对照侧,一只山羊作为正常标本。术中预置牵开间隙3.5mm,实验侧应用rhBMPs,延迟期为3d,牵引速率为1.5mm/d,分3次牵引,延长幅度为20mm。3、5、7、12周行大体、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延长幅度达到20mm,自固定期3周开始观察,牵引间隙新骨的再生形成及成熟改建仍是连续的骨愈合过程。固定期5周时,大体及X线观察表明实验侧已形成良好的骨皮质连续性,密度近于正常骨,而对照侧牵引间隙中间区却存在骨不连或间隙存在。组织学显示DO过程仍然是膜内成骨,对照侧牵引间隙中央可见中央区纤维连接、软骨改变,周边区可见新骨组织形成。生物力学三点弯曲实验显示实验侧在5周时接近正常骨,与对照侧有显著差异。骨密度随时间递增,实验侧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侧。本实验条件下在5周后拆除牵引器较为可靠。结论较大速率DO的骨再生形成也是一个连续的膜内成骨过程。rhBMPs在较大速率和较大幅度DO中的应用能够加速骨的再生和愈合速...  相似文献   
7.
淋巴管的新生或再生是较常见的,见于多种疾病,如慢性淋巴水肿、组织创伤、器官移植及肿瘤生长和转移。由于淋巴管的再生机理至今不明,目前对于病理性淋巴管生长相关的病症几乎没有治疗和控制手段。因此,阐明淋巴管的生长机理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淋巴管发育和新生调节机制的研究相对于血管研究长期滞后,主要是因为缺乏淋巴管的特殊标记而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各种原因造成的瘢痕,可导致局部外观畸形,功能障碍,给患者生理、心理造成影响,患者一般均有较强的求治愿望。自体脂肪移植技术是瘢痕的修复方法之一,该方法在松解瘢痕的同时,纠正瘢痕的容量缺失。由于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持续作用,还有利于瘢痕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重塑。该文对自体脂肪移植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淋巴管造影在评价兔肢体淋巴水肿的淋巴管形态和功能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备淋巴水肿模型6只,另一侧作为对照.模型成功4周后,双侧后肢趾蹼皮内注射钆贝葡胺注射液各0.6ml进行MR造影检查,3 d后行淋巴闪烁造影(Las)检查作为对照.结果 成功构建6只兔后肢淋巴水肿模型.MR淋巴造影显示阻塞区远端淋巴管典型阻塞征象,皮下毛细淋巴管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侧支淋巴管随造影时间延长呈明显增多趋势.患侧淋巴回流功能较差,阻塞处造影剂影像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强,消失缓慢.而健侧造影剂显像后很快消失,反应淋巴回流功能良好,两者间强化曲线呈现明显差异.结论 MR淋巴管造影较LAS更能准确定位淋巴管阻塞部位,清楚反映淋巴管的形态及阻塞程度.造影剂在阻塞部位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而消失缓慢,健侧则显影后很快消失,对量化评价淋巴管功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培养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胶原酶消化包皮组织获得真皮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Podoplanin+和Podoplanin-/CD34+细胞.所获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及RT-PCR方法检测LECs特异标志的表达,低密度脂蛋白吞噬、鼠尾胶原三维培养检测功能特点,MTT法及氚标记法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低氧条件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人真皮细胞中CD31+,CD34+和Podoplanin+细胞所占比例分别是6.0%,4.4%和1.4%。Podoplanin+CD34+细胞在单层培养时形成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3l及吞噬DiI-Ac-LDL和三维培养微管形成功能。Podoplanin+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Prox-1,Ang2和VEGFIR-3.和CD34+细胞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均于接种至培养板后的3~5d逐渐进入对数生长期,接种后的6—8d均进入停滞期。在缺氧环境下,氯化钴浓度为50μM和100μM时刺激细胞增殖,当浓度大于200μM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可以富集人真皮来源淋巴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尽管两者表达特异性分子标志不同,其在三维培养和缺氧条件下生长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