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老年黄斑变性(AMD)是目前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主要眼底特征为黄斑区地图状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其中CNV是危害视功能的主要病理基础。由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不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围绕有关AMD的CNV药物治疗,对皮质类固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氧化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脱氧氟尿嘧啶核苷等药物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31-334)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对本院ICU病房116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所分离的感染菌株及对抗生素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菌群有铜绿假单孢菌(25.0%)、肺炎克雷伯菌(18.4%)、鲍曼不动杆菌(14.3%)和大肠埃希菌(9.2%)等。但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阳性球菌(9.2%)及真菌(13.3%)也有增加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仍保持最高抗菌活性,细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6.9%和24.4%。铜绿假单孢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结论我院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但革兰氏阳性球菌及真菌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B超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术对于周围型肺部包块的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对于决定治疗方案,预测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我们自1996年10月至1999年9月开展此项检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共选择53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36~72岁。均经胸片及胸部CT检查诊断为肺部块影,其中27例患者经纤支镜活检及刷片病理学检查未得到细胞学诊断。1.2 方法:B超仪,为日产恒河Rt2000型线阵实时超声仪。穿刺探头频率3.5MHz,穿刺针系一次性切割型…  相似文献   
4.
ICU医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脏器支持与保护,当我们的药物治疗无效时,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机器替代治疗,人工肾、人工肝、体外膜肺氧和在ICU中逐渐得到应用,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因血流动力学稳定,故在ICU中的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篇对CRRT在ICU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做一简单综述。1 CRRT在ICU中的发展1977年,Kramer等人率先提出连续性动静脉血液  相似文献   
5.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G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IPC)对综合重症监护室(G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入GICU时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随机分配到IPC组和对照组。IPC组从患者入ICU当日直到离开ICU予IPC预防下肢DVT;对照组不予任何措施预防DVT。以28d为观察期,比较观察期内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带机时间、ICU住院日、ICU死亡率。结果在观察期内,与对照组相比,IPC可以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IPC组带机时间及ICU住院日、ICU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GICU中IPC是预防DVT发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在本研究尚未发现IPC能显著降低GICU患者带机时间、ICU住院日、ICU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程金川  杩红原 《四川医学》2012,33(4):685-686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联合用药的效果.方法 95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n=34)、依普那利组(n=34)及联合用药组(n=27),观察4周,每周测坐位血压1次,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组的血压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以联合用药组疗效更为显著(P<0.05),不良反应更少.同时氨氯地平和依那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氨氯地平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结论 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较单独应用效果好,且两药相比治疗高血压有相同的疗效,但氨氯地平不良反应更轻微,是较理想的抗高血压新药.  相似文献   
7.
妊高征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高征发病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医院妇科接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治疗的患者36例进行发病因素的分析及护理。结果在36例患者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综合征,其中轻度妊高征患者10例,中度妊高征患者15例,重度妊高征患者11例,出现心肾功能衰竭者2例。  相似文献   
8.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2年5月~2004年12月收治的42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病原菌及耐药性、易感因素,从而寻找防治措施。结果ICU病房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73.4%,其次是兰氏阳性球菌,占21.1%,真菌占5.3%。昏迷、卧床、年龄、胃内容物返流误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激素等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可能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异丙酚和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两种药物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ICU收治的32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20例,咪唑安定组200例。异丙酚组:插管前予静脉注射异丙酚1.00—3.00mg/kg,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用输液泵持续予静脉注射异丙酚0.50—4.00mg/(kg·h),镇静持续时间为(25±5.6)h。咪唑安定组插管前则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0.30mg/kg行镇静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用输液泵持续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0.20mg/(kg·h)。镇静持续时间为(28.5±6.4)h。结果药物起效时间异丙酚组为(15±5)s,咪唑安定组为(63.1±10.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达到Ramsay氏分级标准3~4级之间,异丙酚组所需时间为(20±15)min,咪唑安定组所需时间为(30±16)min。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神志恢复时间:异丙酚组(9.6±6.5)min,咪唑安定组(55±10.7)min,两组比较P〈0.01。异丙酚组有5例出现血压下降。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ICU危重患者的镇静均能取得满意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