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芪参益气滴丸减轻巴马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以及其对心肌蛋白激酶B(AKT) 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 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20只健康广西巴马猪(巴马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芪参益气滴丸组,每组10只(n=10)。两组巴马猪正常喂食外,模型组予100 ml纯净水灌胃,芪参益气滴丸组予芪参益气滴丸+100 ml纯净水灌胃,3次/d,持续2个月。结扎巴马猪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的区域的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正常区、边缘区、梗死区内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①芪参益气滴丸组CK、CK-MB、cTnT值均小于模型组(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组巴马猪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比较,芪参益气滴丸组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缩小梗死心肌面积,减轻心肌损伤标记物的含量,进而缓解心肌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激活心肌组织总体p-AK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型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其结构是以其3'端和5'端间以共价键形式相连接而形成的一种circRNA。其因结构稳定、分布广泛、组织表达具有特异性和时序性而备受科学工作者的关注。研究表明circ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可能作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本文就circRNA形成的途径、功能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中医相关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因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方,疗程3个月,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记录入院时、出院后6个月的心功能评价指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出院后2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均P0.05),出院后6个月,研究组的SF-36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出院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入院时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方能够改善PCI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心功能和远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疾病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其可通过参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脂质形成、调控炎症反应及参与AS危险因素的形成等作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DNA甲基化的微观表象可以揭示"天人相应""阴阳自和"等中医经典理论,而中药复方及单体通过调控DNA甲基化可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在稳定动脉斑块、增强抗凝疗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方面发挥作用,延缓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是心血管领域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存在西医的疾病特征,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实验手段在模型动物身上复制中医"证"以出现中医的症候特点,是中医药研究的有效工具.本文就冠心病心肌缺血已构建的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评...  相似文献   
6.
7.
心肌梗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当前重建冠脉血管,恢复心肌再灌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临床上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微血管功能障碍或阻塞,导致冠脉血供异常而出现再灌注后冠脉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近年来心血管磁共振对冠脉微血管病变的准确评估及防治对改善临床预后的独特优势得到显现和重视,其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准确性得到临床肯定。本文阐述心脏磁共振(CMR)在PCI术后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评估和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精准化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微小核糖核酸(miRNA)调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调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涉及调控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且特殊的miRNA表达及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及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冠心病归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研究表明,miRNA的及DNA甲基化的变化可以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且中医中药通过干预miRNA及DNA甲基化的相关靶点对冠心病起到防治作用。通过对miRNA及DNA甲基化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检测,二者的相互调控以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等进行阐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医证型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标的关系.方法 纳入159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为痰浊证组40例、血瘀证组56例、痰瘀互结证组63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IVUS检查.比较3组IVUS指标.结果 痰瘀互结证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