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外试验探讨新型枢椎椎板钉导向器的安全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行颈椎三维CT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身高165~180(172.9±9.5) cm,年龄38~55(51.1±12.8)岁,排除枢椎椎板缺损及发育不全患者。每例患者的颈椎三维CT数据制作两套3D打印标本,共80个颈椎标本,均用于体外置钉试验。根据置钉方式的不同,体外试验部分分为导向器置钉组40个和徒手置钉组40个。同时,在计算机上重建出该40例患者的颈椎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置钉,得到理想出针点数据与理想内倾角度,此为3D模拟置钉组(理想钉道),40例。在体外试验中,分别测量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置入螺钉的位置危险等级、出针点位置及内倾角度。并以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为基准,将导向器置钉组、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数据对比,并将各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准确性。结果:导向组螺钉位置可接受的为75例,位置危险的为5例,可接受率为94%,双皮质率为93%。徒手组螺钉位置可接受为62例,位置危险为18例,可接受率为78%,双皮质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器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徒手置钉组与3D模拟置钉组出针点精确性及钉道内倾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导向器为通用型,结构稳定,导向精确,操作简便,可同时置入双侧椎板钉,缩短置钉时间,同时可有效避免双向交叉螺钉的碰撞,增加双皮质率,有效提高枢椎椎板钉置钉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小议药师与患者的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工作者不变的主题.药师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呢?笔者认为交流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药师与患者的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药师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又可以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分析网络文化特点及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阐述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式和新挑战,探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方法结合河南中医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在党建工作中的体会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分析阐述,论证新形势下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必要性。结果通过实施党建工作进网络,建立网上党支部和流动党支部,构建了大学生党建新内容,最终对大学生党建工作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使得学院在学生党建工作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我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结论新时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如果能够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载体,必将会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成效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中医学对天人之道的论证。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比较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中医学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参,人与自然同源,人与自然同构,人与自然同道,人与天地同德。结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的精华,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中国的传统哲学对此进行过深刻的探讨,而且中医学也在继承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对人的身心结构、疾病诊治等进行探索。传统哲学与传统中医学相互促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脊柱疾患,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或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等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以及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内镜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现已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为突出部分压迫一侧神经根引起同侧神经根受压症状,一侧腰椎间盘突出而对侧出现症状的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因此对于此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尚无特定的分型及命名,文中将其称为“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侧或双侧减压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并行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的40例对侧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减压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突出侧减压组20例和双侧减压组20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第3,6,12个月腰部、下肢目测类比评分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评估腰椎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个月。①两组均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且与术前相比,术后JOA评分有明显提高,术后腰部及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减压组各对应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突出侧减压组(P < 0.05);③术后12个月改良Macnab评估结果示,突出侧减压组优良率为70%,双侧减压组优良率为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术后12个月复查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两组均未出现腰椎失稳或滑脱的情况。提示:对于对侧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经皮内镜下椎间孔入路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两种减压方式均可改善疼痛症状,但双侧减压较突出侧的单侧减压,减压更充分,术后恢复效果更佳。 ORCID: 0000-0002-7636-0921(王秋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在对大学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辅导员能力和素质建设的意见。方法结合笔者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深入梳理和探析大学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果素质和能力建设对大学辅导员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线工作的大学辅导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提升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水平。结论大学辅导员应具备厚德、博学、责重、达意、笃行、善结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只有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才能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王秋安 《中医学报》2016,(2):214-216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维。"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是一种和谐默契、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观念贯穿于国人对宇宙万物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信念和行动上的一种烙印。同时,"和"的思想深植于中医学理论中,成为影响中医理法方药,指导辨证诊治的重要依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秋安 《中医学报》2016,(9):1323-1324
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医学辨证诊疗的理论源泉,在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发展运动观、对立统一观、中庸中和观的影响下,中医学辨证理论基础和体系进一步产生、发展,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脊柱外科常见的腰椎融合方式之一,具有术后即刻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可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曲度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椎疾病的治疗。 L5入射角:这一概念于2006年由ROUSSOULY首次提出,为一种动态性参数,反映L5腰椎椎体的倾斜状态,与腰椎椎体滑脱程度、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及临床疗效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腰椎滑脱患者术后腰骶部的平衡状态,研究已证实腰椎滑脱患者L5入射角的重建应予以重视。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 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 < 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 < 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 < 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 < 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 < 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ORCID: 0000-0003-1782-8915(未洋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