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唐都医院自2001年至2005年对36例术后复发的囊性颅咽管瘤病人进行立体定向囊内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26例,女10例,年龄最大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死亡机制,方法在免疫组织化学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仪,电泳及电镜技术观察不同浓度多巴胺(DA)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及生化改变。结果 适当浓度DA可诱导PC12细胞凋亡,早期表现为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并有抗凋亡蛋白bcl-2的达,后期电镜下可见亡特征性核结构改变及典型的DNA阶梯状电泳带,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了PD的病变过程,线粒体在早期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进行了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答了功能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乃至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该研究随访病例样本量较大,术后随访时间较长,尽管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但因为本文是我们国内患者的病例资料和研究结果,所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能有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方法共8例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干预伏隔核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其中6例患者接受双侧伏隔核毁损术,2例患者接受双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患者术前均接受正规的抗精神类药物及心理、营养治疗无效。患者术前及术后接受BMI指数、YBOCS,HAMA,HAMD量表的测定,评价疗效。结果 8例患者术后BMI指数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除1名患者外,其余患者BMI指数均大于18.5kg/m^2。接受双侧伏隔核毁损术的患者术后YBOCS,HAMA,HAMD指数均得到立即改善,接受双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的患者术后经过程控,各项评定也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伏隔核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有效靶点,立体定向手术干预伏隔核可有效改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各项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分期双侧丘脑和(或)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双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至2005年在该科接受双侧STN-DBS患者29例为DBS组,分期双侧丘脑或苍白球毁损术患者59例为毁损组,采用统一的PD评定量表(UPDRS),在“关”状态下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及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双侧DBS及第2次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计算其差值及改善率,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及评价。结果:DBS组患者ADL差值为15.93±3.98,改善率为(57.9±9.5)%,运动功能差值为29.45±5.17,改善率为(62.8±9.0)%,并发症1例。毁损组患者ADL差值为12.17±4.050,改善率为(53.8±1.2)%,运动功能差值为22.80±5.59,改善率为(59.8±1.0)%,长期及短暂并发症14例。两者术后1个月ADL及运动的UPDR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并发症比较(P=0.017)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均较好,但STN-DBS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丘脑底核(STN)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中,应用微电极(MER)记录、分析针道沿途各核团电生理学特性,确认STN内各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并制图,为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度提供依据.方法: STN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30例,植入刺激电极45个.在影像学定位基础上,应用MER记录、分析各核团细胞电信号的波形、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有无诱发放电、微刺激反应,所获数据结合CT/MRI资料,参考Schaltenbrand-Wahren脑图谱行针道制图,描画STN内部运动亚区和非运动亚区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确定最终理想靶点.结果: 记录131个针道并制图,平均每个针道记录时间20 min,每植入1个刺激电极需记录2.91个针道.STN细胞电信号为高频、高幅及背景噪声较高的簇状放电,平均放电频率(49±13) Hz,平均细胞密度(5.8±1.4) 个/mm,上、下界间平均长度(5.8±0.8) mm;运动相关细胞多位于背外侧部,下肢偏内侧,上肢偏外侧,亦可记录到"震颤同步细胞".最终靶点与初步靶点的更换率为89%.结论: 术中应用MER针道制图,可更精确地确认STN内运动亚区和非运动亚区的范围、边界及STN与周围结构的边界,提高了靶点定位的精确度,也有助于对基底节各神经核团电生理特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薛伟宁  高国栋  王学廉  常崇旺 《医学争鸣》2008,29(12):1084-108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未婚.主因"躁狂、心情烦躁、行为异常、被害妄想5 a,癫痫手术后半年"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于癫痫发病5 a后出现烦、易怒、伤人毁物,行为异常、幻觉、被害妄想症状,发展期逐渐出现思维逻辑错乱、脱离现实;情感、思维、意志行为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期间一般无痉挛发作.  相似文献   
8.
0引言急性外伤性小脑内血肿临床少见,多系个案报告或合并与其它类型的颅后窝血肿报道.我院1987-1997年共收治14例,现报告如下.回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3岁~68岁,平均46岁,均于伤后8h内人院.受伤原因;车祸6例、坠落、跌伤各3例,击伤2例.着力点:枕部13例,额预部1例.受伤方式:减速伤12例,加速伤2例.人院时GCS评分:3~5分1例,6~8分4例,9~12分6例,13~15分3例.1.2症状及体征伤后原发性昏迷6例,后枕部疼痛8例,呕吐7例,双侧瞳孔不等大2例,光反应迟钝4例,锥体束征1例,一侧肢体共济失调5例…  相似文献   
9.
丘脑腹中间核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国栋  赵亚群  王学廉 《医学争鸣》2001,22(16):F003-F003
0 引言 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做为常规毁损手术的替代方法在国外已开始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1 ] ,1999年 11月我科行丘脑腹中间核 (vim)慢性脑深部电刺激 (DBS)植入术 1例 ,手术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病史 :患者男性 ,71岁 ,主因右侧肢体震颤 7a,左侧肢体震颤 2年入院 .患病 6a后美多巴不能控制症状 ,1998年行左侧丘脑毁损术后右侧震颤基本消除 ,为治疗左侧症状就诊 .查体 :一般状况良好 ,轻度构音障碍 ,四肢肌力正常 ,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升高 ,重度静止性震颤 ,右上肢轻度姿势性震颤 ,肌张力正常 ,未见病理反射及小脑体征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震颤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诊断为伴震颤症状的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前后MRI和CT等影像数据,通过软件追踪齿状-红核-丘脑束。2例病人为单侧震颤症状仅植入一侧电极,5例病人双侧震颤植入双侧电极,每侧电极4个触点,电极触点共48个。排除刺激引起副作用的触点6个,实际有效电极触点42个。计算有效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分析震颤改善程度与距离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刺激参数程控下,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震颤改善率50%组为(1.74±1.13)mm,震颤改善率≤50%组为(2.76±1.22)mm;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电极触点到齿状-红核-丘脑束的最近空间距离与震颤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R=0.55,P0.05)。结论 DBS作用于齿状-红核-丘脑束,与震颤改善相关,未来需进一步严密设计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应用价值,以实现精确靶点定位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