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1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1 毫秒
1.
血瘀证与肝癌关系浅析——附1010篇(本)相关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瘀证在肝癌中的分布规律。方法 :筛选建国以来国内公开报道过的有关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的论文和肝癌辨证分型的中西医著作以及中医古典医籍 ,对文献中血瘀证及其症状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的文献中有 84 .86 % (2 13/ 2 5 1)提及“血瘀证”或与之意义相同的中医证候名称。所有纳入的文献共整理统计 14 16条中医基本证候 ,其中血瘀证有 2 6 3条 ,占 18.5 7%。结论 :初步认为肝癌的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蟾毒灵抗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整体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蟾毒灵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5只 ,蟾毒灵 3组分别给予 1.5、1.0、0 .5mg/kg体重 ,腹腔注射 ;生理盐水 (N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用法同蟾毒灵组 ;阿霉素 (ADM )组按 8mg/kg体重给药。用药后第 11天每组分别处死 10只荷瘤鼠 ,测量肿瘤大小 ,取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剩余各组观察带瘤生存期。结果 蟾毒灵组肿瘤大小均较NS组明显缩小 (P <0 .0 1) ;中、大剂量的蟾毒灵组带瘤生存期较NS组明显延长 (P <0 .0 5 ,P <0 .0 1)。大、中剂量的蟾毒灵瘤组织以中重度坏死为主 ,小剂量以轻中度坏死为主。电镜下大、中剂量蟾毒灵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征象。结论 蟾毒灵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蟾毒灵的抗肿瘤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滑囊炎根据病因、性质可分为创伤性滑囊炎、化脓性滑囊炎、结核性滑囊炎、类风湿性滑囊炎等。根据病程又可有急性滑囊炎、慢性滑囊炎。自2001~2004年我科对慢性创伤性皮下滑囊炎采取手术切开,滑囊壁切除囊内缝合方法治疗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72岁,平均46岁,病史3~6个月。膝部髌前滑囊炎12例,肘后滑囊炎3例,胫骨前内侧及大腿外侧皮下滑囊炎共5例。20例均有外伤史,局部肿胀,轻压痛,波动感阳性,逐渐增大,其中11例有穿刺抽吸囊液加压包扎治疗史。1.2治疗方法:常规手术野消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4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患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328)和对照组(n=124),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载脂蛋白等多重危险因素及冠脉评分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男性比例、年龄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载脂蛋白B、高血压病与冠脉病变评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年龄和性别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某男,30岁,打伤右膝肿痛、活动受限16小时入院,查体神志清,Bp100/50mmHg,右膝前高度肿胀,髌骨下极及胫骨结节处压痛,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X线正位片示右胫骨结节骨折无移位,侧位片示胫骨结节有约1.5cm×0.8cm及3cm×0.8cm粉碎骨块,向上移位约2cm,髌骨下极有约0.5cm×0.6cm撕裂骨块,无明显移位(附图1).诊断为胫骨结节撕脱粉碎性骨折并髌骨下极骨折.  相似文献   
6.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140例分娩子痫前期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4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回顾性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所有疾病和治疗信息,和对照组健康孕妇进行比较。我们对高血压、高磷血症、尿蛋白、残余尿量、高血脂症、eGFR、血红蛋白浓度、血清白蛋白浓度等8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对8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高血压、高磷血症、尿蛋白、高血脂症、eGFR为5个影响早发型子痫前期预后的独立因素。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可以成为预测早发型子痫的指标,因而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怀疑冠心病、心绞痛而无发作时心电图ST段改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对16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以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性指标。结果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显示的对照结果:敏感性83.05%、特异性95.97%、阳性预测值89.09%、阴性预测值93.46%、准确度92.31%。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电图正常的胸痛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并可对冠状动脉形态学进行良好的评价,从而进行介入治疗的筛选。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年龄段男女性别差异对腰椎退行性滑脱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对临床工作和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手术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50例腰椎滑脱患者,对患者的年龄、腰椎滑脱节段、滑脱分度和性别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L4椎体滑脱发病方面,男性各年龄段腰椎滑脱数呈正态分布(Z=0.493,P=0.968>0.05),女性各年龄段腰椎滑脱数也呈正态分布(Z=0.537,P=0.857>0.05);L5椎体滑脱发病方面,男性各年龄段腰椎滑脱数呈正态分布(Z=0.623,P=0.932>0.05),女性各年龄段腰椎滑脱数则呈非正态分布(Z=0.526,P=0.037<0.05)。结论腰椎滑脱中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其中以40~60岁中年人为发病高峰人群,且以Ⅱ度和Ⅲ度滑脱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中健康携带者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1—8月期间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门诊确诊的623例HBV慢性感染健康携带者为前瞻性观察队列,在2016年6—12月间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随访体检,判断临床转归。根据健康携带者是否进展为CHB,将观察对象分为未进展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HBV携带者进展为CHB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基线HBeAg阳性率和HBV-DN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而言,进展组的男性、HBeAg阳性率与≥200 000 IU/ml的比例分别为47.0%、10.6%和10.2%,高于非进展组的32.3%、6.2%和1.8%。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是HBV携带者进展为CHB的独立保护因素,而HBV-DNA载量升高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HBeAg仍然阳性的HBV-DNA载量均显著高于同期的HBeAg阴转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的211例基线HBeAg阴性者中有4例发生HBeAg阳转,207例HBeAg持续阴性。HBeAg阳转者随访时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持续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年的随访时间里约有1/3的HBV携带者进展为CHB,性别和HBV-DNA载量是进展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建议定期对HBV携带者检查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物和B超,尤其是男性携带者。  相似文献   
10.
ErbB2/Grb2/mTOR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ErbB2/neu、Grb2和mTOR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ErbB2/Grb2/mTOR通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含有1072例胃癌的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化检测ErbB2/neu、Grb2和mTOR在胃癌中的表达。结果:ErbB2/neu、Grb2和mTOR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0.2%、47.5%和50.8%。ErbB2/neu和Grb2的过度表达与年龄(〉60岁)、肿瘤部位、肿瘤类型和高分化相关(P〈0.01);mTOR的过度表达与肿瘤部位、肿瘤类型、高分化、T分期和TNM分期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3个蛋白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1)。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rb2和mTOR与预后有关(P=0.0067,P=0.0001);而在Cox回归多因素分析中,roTOR与预后有关(P=0.046)。结论:ErbB2/Grb2/mTOR通路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mTOR还可能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3个蛋白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靶点,继而为胃癌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