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细胞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跃度(PTA),分析其在乙肝后原发性肝癌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1例,根据是否出现凝血异常,分为凝血功能异常组(n=76)和正常组(n=85),同时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连续观察3年,对观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未发生肝癌115例,对发生肝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采用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LT、PT、PTA对原发性肝癌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ALT、AST、AFP水平比较,凝血功能异常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生肝癌组比较,原发性肝癌组患者PLT、PTA、PT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原发性肝癌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OR=3.525)、PTA(OR=215)和PT(OR=2.312)是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 (PCT) 、 白细胞介素 6 (IL-6) 、 sCD14、 CD64 检测对肝功能衰竭诊治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40 例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感染组) 、40 例肝功能衰竭不合并 细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及同期 40 例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 。分别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血清 PCT、IL-6、sCD14、CD64。根据患者转归结果分为治愈好转组与病死组,比较 两组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相关指标对肝 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感染组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 平均升高( P <0.05) ; 与非感染组比较, 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PCT、 IL-6、 sCD14、 CD64 水平均升高( P <0.05)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比治疗前均下降( P <0.05) ; 感染组治愈好转率为 55.00%,低于非感染组的 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与治愈好转组比较,病死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均升高( P <0.05) ; 血清 PCT、IL-6、sCD14、CD64 诊断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596、0.700、0.642 和 0.618,敏感性分别为 40.00%、69.16%、68.35%和 53.50%, 特异性分别为 84.00%、78.27%、67.80% 和 77.35%。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均升高, 其对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可作为患者预后转归评估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在肝衰竭继发感染患者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4月我院住院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6例,其中并发感染患者95例作为感染组,未并发感染患者61例作为未感染组;感染组95例患者中,将治疗后好转患者51例作为预后良好组,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患者44例作为预后不良组。检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TNF-α以及CD14~+CD16~+单核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感染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95%CI 0.768~0.905)、0.791(95%CI 0.71~0.863)、0.838(95%CI 0.791~0.92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81、19.85、9.72。CD14~+CD16~+水平与PCT、TNF-α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采用ROC曲线分析PCT、TNF-α及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95%CI 0.712~0.853)、0.769(95%CI 0.708~0.843)、0.802(95%CI 0.772~0.895),最佳截断值为5.40、24.25、12.02。结论:CD14~+CD16~+水平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具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与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治疗监测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4.
5.
王鑫  张国民  牛兴杰  李萍  张冰 《肝脏》2022,27(1):72-7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中性粒细胞CD64(nCD64)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继发感染和短期预后中的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及非感染组40例;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短期预后将感染组患者分为好转组(29例)及未好转组(16例)。采集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的外周血检测NLR、nCD6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外周血NLR、nCD64联合检测对HBV-ACLF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及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外周血NLR为(10.33±3.16)%、nCD64为(74.41±19.06)%,均高于非感染组患者的(6.53±1.14)%和(43.49±1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97、8.575,均P<0.01)。ROC曲线显示,外周血NLR、nCD64对HBV-ACLF继发感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AUC=0.756、0.789,P<0.01),且两项联合(AUC=0.837,P<0.01)诊断价值较高。好转组患者外周血NLR为(9.24±2.46)%、nCD64为(72.67±15.71)%,明显低于未好转组患者的(11.54±3.11)%和(85.89±1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2.898,P=0.009、0.006)。ROC曲线显示,外周血NLR、nCD64对HBV-ACLF继发感染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84、0.765,P<0.01),且两项联合(AUC=0.823,P<0.0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外周血NLR、nCD64可作为HBV-ACLF继发感染的诊断及评估短期预后的指标,且两项联合检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与Marshall[1]首次报道的一种专门寄生于胃黏膜的革兰微需氧菌,数十年来,研究证实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密切相关,世界胃肠组织已将其列为胃癌的I类致癌因子,人群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我国HP平均感染率为59%[2]。尽管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已有30余年历史,但临床根除治疗仍然常常面临困难。2007年, Graham[3]将HP根除率及效果满意度划分为5个级别:A级(excellent)为ITT>95%,B 级(good)为ITT 90%-94%,C 级(acceptable)为ITT85%-89%,D级(poor)为ITT81%-84%,F级(unacceptable)为ITT<80%。随着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传统标准三联7天疗程疗法对HP根除率从大于90%下跌至80%以下[4]。影响HP根治疗效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菌株本身因素、宿主因素两方面。菌株方面主要包括对抗生素耐药、球样交、分布密度、毒力因子状态、生物膜的形成,而宿主方面主要是患者依从性差、对PPI代谢过快、高泌酸状态、不同疾病类型等[5]。为了提高HP根除率,国内外学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研究,试图找到根治效果最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龄休克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26例,收集资料,计算休克指数(SI)、修正休克指数(MSI)和年龄休克指数(年龄SI)。分为好转出院组480例和院内死亡组46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年龄休克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率等指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Killip分级Ⅲ及Ⅳ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出院组的SI、MSI及年龄SI低于院内死亡组。院内死亡率为8.9%,SI、MSI及年龄SI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700和0.707,对预测AMI患者短期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I、MSI及年龄SI均有可能预测AMI患者的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率,年龄SI预测能力有可能较SI及MSI更强。  相似文献   
8.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