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多种因素情况。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神经痛分为非神经痛带状疱疹组即A组50例,带状疱疹并神经痛组即B组10例。结果两组带状疱疹患者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的比例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带状疱疹患者性别、发热、受累神经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有无前驱痛、皮损类型、疼痛程度、初治时间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有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观看2D/3D电视对人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探索视觉疲劳与人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健康成年人30例,分别观看2D或3D同一内容的影片,3D任务又分成配戴A、B两款偏振式3D眼镜(A款光学指标优于B款),收集观看任务前后的全眼波前像差数据,其中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TF)、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3D-B状态下MTF变化量最大,即观看后MTF有变小的趋势。2D、3D-A、3D-B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在3种测试条件下,仅有RMS3和RMS4在3D-A和3D-B状态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0.293、0.044,P<0.05)。垂直彗差在2D/3D条件下变化量均为负值,2D、3D-A和3D-B状态间两两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0.025,P<0.05)。结论2D或3D的影片刺激会导致人眼视觉质量的变化,未来可基于人眼波前像差的指标变化进行3D电视视觉舒适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3种色温环境下,成年人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索视觉疲劳与全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实验研究。 94例健康成年人,按照用眼任务时色温不同分成3组,4 000 K环境下37例、5 000 K环境下27例和6 500 K环境下30例,采集完成任务前后的全眼高阶像差,并计算得到调制传递函数(MT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5 000 K色温环境下完成任务前后MTF变化量最小,人眼疲劳程度最低,与另外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阶像差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6 500 K色温环境下,垂直彗差变化量为负值,与5 000 K和4 000 K 2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000 K色温环境下人眼舒适度最高,人眼的波前像差指标中MTF和垂直彗差可有效反映人眼的视觉质量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临床确诊50例川崎病患者的双源CT影像资料,观察冠状动脉瘤好发部位、扩张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目,对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双源CT共检出116个瘤体,近段瘤体共计56个,发现率为48.28%;中段瘤体共计36个,发现率为31.03%;远段瘤体共计14个,发现率为13.79%;前降支瘤体共计40个,发现率为34.48%;回旋支瘤体共计12个,发现率为10.34%;右冠支瘤体共计58个,发现率为50%;左主干瘤体共计6个,发现率为5.17%;其中瘤体内附壁血栓共24个。超声心动图共检出42个瘤体,漏诊6例。结论:双源CT可显示冠状动脉全程支段,对于瘤体数量、位置、大小、瘤体内钙化或血栓检出率均高于超声心动图,因超声心动图具有安全、简便、费用低、可靠的优势,重复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扩张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可用于初步的筛查,如两者结合检查,诊断准确率可明显提高,可作为治疗随访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康保健服务在干休所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情况。方法分析干休所慢性病患者200例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健康保健服务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结果观察组慢性病患者健康保健知识水平和健康保健行为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慢性病患者健康保健态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保健服务在干休所慢性病防治中应用后可以明显提高健康保健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健康保健态度,保证正确的健康保健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科医护人员培训的效果.方法 分析本院内科医护人员40例的临床资料,给予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培训2个月196课时,共计8周的内科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和临床实习.结果 培训后医护人员知识考核结果和医护人员院前急救认知能力情况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内科医护人员培训,可提高医护人员院前急救水平和素质,进一步完善干休所院前急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新疆马兰多民族地区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本地区各民族女性尿失禁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马兰地区及周边农村成年女性1 276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完成。结果新疆马兰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总患病率为33.7%。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女性患病率分别为37.6%、44.3%、16.4%和14.9%,不同民族尿失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新生儿体重、第二产程延长、产后休息时间、年龄、民族、高血压便秘、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痛、口服避孕药是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疆马兰地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较高,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的人群干预和治疗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比较4种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被检者完成90 min用眼任务前后视功能指标的变化,探索视觉疲劳与人眼波前像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实验研究。健康成年人85例,分成4组进行5%、15%、30%、50%[分别为5%组(20例)、15%组(22例)、30%组(23例)、50%组(20例)]不同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阅读和工作绩效,利用波前像差仪采集用眼任务前后的调制传递函数(MTF)、高阶像差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TF在50%波动深度环境下变化量最大,与5%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4组测试条件下,3~7阶像差仅有5阶像差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222,P<0.05);在50%波动深度照明环境下,完成任务前后垂直彗差变化量为正值,与5%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视疲劳评分显示,50%波动深度环境下评分最高。结论50%波动深度环境下人眼主观疲劳感最强,MTF指标变化明显,认为MTF能有效反映人眼的视觉质量下降情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