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共12例,均采用踝关节镜辅助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进行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距骨倾斜角变化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12例均获得15~46个月随访,平均(26±8)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无踝关节肿胀、疼痛等表现,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1.0±2.6)分、Tegner评分为(6.0±1.2)分,两者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 =10.57、12.38,均为P<0.001)。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降低(t=7.13,P<0.001)。 结论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重建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能更精准地探查韧带断端、定位韧带附着点、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性,为创口感染的临床防治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969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创口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 969例患者共出现124例创口感染,感染率12.8%,共分离出1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76株占55.9%,革兰阴性菌60株,占44.1%;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低,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在今后的治疗中,应做好创口感染的预防工作,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以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并使出现感染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将siRNA hsa-circ-0000885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后与破骨细胞共培养对BMSCs的成骨分化、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自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3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1例,男2例,年龄(65.45±10.77)岁;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抽取患者外周血组织。然后用circ RNA芯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的circRNA的表达水平,用siRNA技术沉默circ RNA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BMSCs,根据是否转染hsa-circ-0000885的siRNA干扰质粒,将细胞分成空白组,空载体组和siRNA干扰组。各组细胞处理72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用AV-PI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用ALP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OP患者外周血PBMC中hsa-circ-000088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t=2.119,P0.05)。ALP染色结果表明,siRNA hsa-circ-0000885质粒可以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9.132,q=2.995,2.897;P=0.009,0.0120.05)。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siRNA hsa-circ-0000885干扰组BMSCs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9.881,q=2.457,2.904;P=0.032,0.0160.05)。而AV-PI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siRNA干扰组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空白质粒组(F=10.208;q=2.885,3.001;P=0.019,0.011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iRNA hsa-circ-0000885质粒转染BMSCs与破骨细胞共培养体系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可以作为OP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臼后壁粉碎骨折进行髂骨移植再造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观察。方法1994年6月~2000年6月间应用髂骨移植再造后壁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13例,随访总结疗效及经验。结果所有患者经5~10年(平均8.5年)的随访,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分别按d'Aubigne 6分法和Brooker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优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4.6%。其中异位骨化BrookerⅡ°1例。5年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2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无切口感染、髋关节再脱位发生。结论髂骨块后壁再造是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伴缺损的简单、安全、有效术式。如后期并发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再造后壁也能为日后全髋关节置换创造良好的骨性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过表达(NGFhigh)与10号染色体上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丢失(PTEN)的下调(PTENlow)相结合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提升周围神经再生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OriCellTMSD大鼠MSC(MSC/GFP)分为两组,实验组通过NGF基因稳定转染和PTEN基因的小干扰RNA干扰瞬时沉默构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对照组为未经基因修饰的大鼠MSC/GFP。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氧-葡萄糖剥夺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两组细胞NGF、PTEN和巢蛋白-1(Nestin-1)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CK-8检测结果显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氧-葡萄糖剥夺模型中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q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双基因修饰上调了NGF、Nestin-1的表达和下调了PTEN的表达。结论双基因修饰的NGFhigh/PTENlow大鼠MSC/GFP具有更强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因此,双基因定向诱导大鼠MSC分化有利于神经元再生,从而提升周围神经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6.
家兔骶神经冷冻后损伤和修复过程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冷冻后家兔骶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方法 选取成年健康家兔46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28只,假手术组14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家兔暴露骶神经进行冷冻处理;假手术组仅暴露骶神经,不予冷冻处理;对照组不予处理。分别在冷冻后即刻、1、3、7、21、42和60天将各组家兔处死取材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家兔骶神经冷冻后即出现变性、坏死,但雪旺氏细胞基底膜仍保持完整,冷冻后7天在残留基底膜管内出现少量再生轴索,21天后新生神经纤维已较丰富,以无髓神经纤维为多,此后形态正常的雪旺氏细胞和神经纤维渐多,直至冷冻后60天神经组织恢复正常。结论 家兔骶神经冷冻后即出现变性、坏死,冷冻60天后骶神经完全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1999年11月开始,对152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56侧,根据AO分类,关节外41—A2.3/A3型骨折16侧,胫骨髁劈裂41-B1型骨折28侧,单纯压缩41-B2型骨折25侧,劈裂-压缩41-B3型骨折61侧,内侧平台41-B2.2/283.2型骨折11侧,双髁41-C型骨折17侧。其中合并交叉韧带损伤9侧,内侧副韧损伤15侧,外侧副韧带损伤3侧,半月板损伤19侧,血管神经损伤8侧。采用早期手术支持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行CPM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督促和指导关节功能锻炼;3个月后病人逐渐扶拐下地。结果本组随访112侧,失访44侧,随访时间5个月~5年。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优39侧,良47侧,可15侧,差11侧,优良率76.8%。本组血管神经伤中2侧因术后肌肉大面积坏死、内固定外露伴肝肾功能严重损害,且术中证实有大于3cm胫后神经损伤,行截肢术。结论胫骨近端骨折,在充分术前准备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合适当术后关节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采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和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对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31例四肢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穿支动脉定位,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16~59(35.3±1.5)岁;病程2~4(1.8±0.6)周。根据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数据及热成像图参数观察穿支数量、皮肤穿支点位置、穿支点活力以指导皮瓣设计,将检测结果与术中观察到的穿支动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术中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52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8支,准确率为73.1%;术中红外线热成像仪共发现设定范围内穿支动脉38支,术中证实穿支动脉35支,准确率为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发现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80.6%;红外线热成像仪发现的最具活力穿支点通过术中证实,准确率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例皮瓣全部成活,均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31例获得随访,时间6~18(10.7±1.2)个月。成活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色泽与正常皮肤基本一致,肢体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的穿支动脉定位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医疗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发挥政治思想工作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医改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