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ASAⅠ~Ⅱ级门诊无痛人流术患者,分为3组,即丙泊酚组(P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P组)和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组(KFP组),每组30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宫内吸引中和术后5min各时点的HR、MAP、SpO2等。记录术中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术中知晓、术后患者满意度、丙泊酚用量、镇静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等。结果:KFP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稍快,在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HR、MAP、SpO2更稳定,与诱导前、扩张宫颈前和术后5min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FP组HR、MAP在扩张宫颈前、扩张宫颈中和宫内吸引中与诱导前比较,与KFP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丙泊酚用量最大,FP组次之,KFP组最少,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组和FP组静脉注射痛和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KFP组明显增高(P<0.05)。P组术中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需托下颌的发生率较KF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麻醉满意度和术后患者满意度,KFP组较P组和FP组明显增高(P<0.05)。3组均无术中知晓。手术时间和定向力恢复的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芬太尼与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镇静起效时间快,循环、呼吸更稳定;低血压、肢体扭动和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更完善,术中麻醉满意度高;术后患者精神愉悦,满意度高。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费用更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小儿眼科手术麻醉中的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小儿眼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L组为喉罩组;T组为气管导管组;术中两组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七氟醚维持麻醉,NT分级在D1~D2。术中记录麻醉诱导前(A0)、麻醉诱导后(A1)、置管(或罩)后(A2)、术中平均(A3)、拔管(或罩)时(A4)、拔管(或罩)后5 min(A5)时HR、MAP;记录术中sev-MAC、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呼之睁眼的时间和送返病房的时间;记录苏醒期患者燥动、疼痛、呛咳、拔管(或罩)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恶心呕吐;记录送返病房时患者意识状态;记录术后3 d 声嘶、术后咽喉不适和术后肺炎出现例数。结果 在置入期和拔除期,血液动力学变化,L组更平稳(P<0.05);L组苏醒期燥动、呼吸困难、呛咳、术后声嘶、术后咽喉不适和术后肺炎发生率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 喉罩通气在小儿眼科手术麻醉中,应激反应小,苏醒期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负压性肺水肿(negativepressurepulmonaryedema,NPPE)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77年,NPPE在头部和颈部存在病变的患者中的发生率可达11%。由于成人NPPE产生的最常见的原因是气管插管时或全身麻醉拔管后喉痉挛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几乎占到50%,所以不少人认为NPPE是一种麻醉并发症,应引起麻醉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本病例是在静脉全麻中出现上呼吸道梗阻并发负压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自体血回输患者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脊柱手术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于收集血液前30min静脉滴注川芎嗪4mg/kg,在回收血液的肝素盐水和洗涤盐水内加入川芎嗪,终浓度为0.05mg/ml;对照组不予静滴川芎嗪,肝素盐水和洗涤盐水内不加川芎嗪。采集术前、回输自体血后1h、1d、5d的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NK细胞(CD16+56)的水平。结果对照组CD16+56回输后1h明显升高,术后1d下降至术前水平,术后第5天比术前明显下降,实验组在回输后1h、1d较术前明显升高,至术后第5天仍在术前水平,在回输后第5天对照组明显低于实验组。结论对照组较实验组在回输自体血后NK细胞功能受到明显的抑制,表明川芎嗪在自体血回输中的应用对NK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0.75%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的丁丙诺啡对硬膜外阻滞效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年龄19~48岁,随机分为4组(n=20):R组,BI组,B2组和B3组。R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0ml复合生理盐水1ml。B1组,B2组,B3组硬膜外注入0.75%罗哌卡因10ml分别复合盐酸丁丙诺啡0.05mg、0.10mg、0.15mg(容量均为1ml),1min内匀速注入。观察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最高平面和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记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R组相比,R2组、R3组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及达到最高平面的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最高阻滞平面升高(P〈0.05);但B2组、B3组间麻醉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间下肢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Bromag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不良反应程度较轻(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复合丁丙诺啡(0.10~0.15mg)可增强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效应,且不增加运动神经阻滞程度。  相似文献   
6.
曲马多抑制围术期全麻相关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曲马多抑制围术期全麻相关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或胆囊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气管插管后切皮前静脉滴注曲马多1·5mg/kg(T组);气管插管后切皮前静脉滴注芬太尼1·5μg/kg(F组);空白对照组(C组)。观察围术期患者循环稳定程度;观察围苏醒期患者循环和呼吸稳定程度,躁动、寒战、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出现及程度;观察患者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呼之睁眼的时间和送返病房的时间;观察术后24h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及有无术中知晓等。结果T组围苏醒期患者循环和呼吸更稳定,躁动、寒战和疼痛出现明显减少且程度较轻,送返病房的时间较早,术后24h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较高。结论气管插管后切皮前静脉滴注曲马多1·5mg/kg,可使围术期患者循环稳定,较好抑制围苏醒期全麻相关不良反应,苏醒质量高,提高了术后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手术,术后24h内疼痛尤为明显。帕瑞昔布是一种注射用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适用于手术后疼痛的短期治疗。本文对帕瑞昔布在扁桃体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进行客观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毕业后临床医生进行气道管理培训,使大部分受培训的人员均能很好地进行面罩通气和气管内插管,对病人的抢救效果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年临床麻醉带教的经验,从多个方面讨论如何培养中医院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并掌握相关的通识技能,提高中医院研究生临床麻醉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术后硬膜外镇痛伍用小剂量纳洛酮对镇痛效果和常见副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II级、年龄23~60岁妇科良性疾病开腹手术患者60例,术后行持续硬膜外镇痛,依据硬膜外用药方法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A组首量为纳洛酮0.04mg+吗啡2mg+0.2%罗哌卡因共6ml,维持:纳洛酮0.16mg+吗啡8mg+0.15%罗哌卡因共100ml;B组(对照组):首量吗啡2mg+0.2%罗哌卡因共6ml,维持:吗啡8mg+0.15%罗哌卡因共100ml。注药速度均为2ml/h。观察术后0~3小时、3~6小时、6~12小时、12~24小时、24~36小时、36~48小时各时间段内各组患者的恶心呕吐、瘙痒、镇静、活动和静止时的疼痛以及呼吸抑制等情况。结果在术后24~36小时的VAS动和36~48小时的VAS静比较中,A组患者较B组的疼痛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术后3~36小时内,A组恶心呕吐明显轻于B组(p<0.05);在12~24小时的时间段内A组瘙痒明显轻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纳洛酮与吗啡合用于患者持续硬膜外镇痛,能增强吗啡的镇痛效果,有效改善恶心呕吐、瘙痒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