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起始剂量多巴胺对提高低血压早产儿血压的效果及对后期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诊断明确的56例低血压早产儿,先予10 mL/kg的9 g/L盐水扩容1次,然后随机分为A组(小起始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B组(大起始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每组28例.2组多巴酚丁胺剂量均为2.5μg/(kg·min).A组多巴胺起始剂量为2.5 μg/(kg·min),B组多巴胺起始剂量为5.0 μg/(kg·min),药物剂量每20 min加量1次,每次剂量分别增加2.5 μg/(kg·min),直至平均动脉压(MBP)维持为≥胎龄周数的115%,最大剂量为15 μg/(kg·min).用药前及用药96 h后,2组儿童均监测MBP、心率、末梢血糖,尿量、液体量、能量支持及是否需胰岛素治疗;给药前均行头颅B超检查,每1~2周复查,分析第1次和最后1次头颅超声结果.记录呼吸机支持持续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PDA、NEC及肠穿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多巴胺累积剂量和最大滴速均显著高于A组[(10.42±3.27) mg/kg比(8.24±3.99) mg/kg,P<0.05;(5.71 ±2.14) μg/(kg· min)比(3.71±1.78)μg/(kg·min),P<0.01].与A组比较,B组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明显延长(26.71 d比20.50 d,P <0.01),脑室周围高回声发生率高(53.6%比21.4%,P<0.01).2组需机械通气及持续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PDA、需胰岛素治疗、NEC及肠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用药6h后血压均能保持在稳定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起始剂量多巴胺能有效、稳步提高早产儿血压,但有肠道和脑部缺氧损伤的潜在可能,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气管插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是较常见的有创操作,清醒状态下进行插管,新生儿会产生不适和疼痛,全身也会出现一系列有害的生理反应.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新生儿的疼痛反应,提高插管成功率,使得"人机"合拍,提高救治质量.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主要有抗胆碱能类、镇痛药、肌松剂等,但目前对于肌松剂使用的安全性尚存在一定争议.对于药物的选择及用药规范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插管前用药对于患儿的远期影响亦尚未见报道.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制定相应的用药规范,提供更优质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3.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5.
气管插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常见的侵袭性操作,会使新生儿产生不适和疼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反应、低氧血症和明显的颅内压升高等.国外报道选择性气管插管前用药能够减轻插管的副反应,减少插管次数,提高插管成功率[1].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重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探究前白蛋白(PA)对于重症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NEC新生儿(Ⅱ期29例、Ⅱ期11例)的临床资料及血常规、血生化结果进行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ROC曲线判断PA在重症NEC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A对于重症NEC(≥Ⅱ B期)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在重症NEC(≥Ⅱ B期)的诊断中,PA拥有较高的灵敏度(0.870)及特异度(0.647)。结论 PA对重症NEC(≥Ⅱ B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1例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 deficiency, MTPD)。患儿生后24 h内起病, 以"吃奶少伴心肌酶异常"为主诉在生后第4天转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见精神稍萎靡, 反应尚可, 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均偏高,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肢导联低电压;血液代谢筛查提示十四烯酰基肉碱及多种3-羟基肉碱均偏高;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示胎儿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739C>T(p.Arg247Cys)和c.607C>T(p.Arg203Ter, 272)]。随访至3月龄, 患儿受凉后出现吃奶差、精神差, 再入院后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经治疗无效后死亡。致死型MTPD较为罕见, 目前无有效治疗措施, 预后差。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心肌病、低血糖、酸中毒等代谢异常表现, 应警惕致死型MTPD可能, 新生儿期基因检测可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健康教育路径在ICU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ICU急性心梗患者及家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急性心梗患者及家属进行分组,实验组18例设计健康教育路径表,应用路径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药物知识,自我防护,饮食知识,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康复信心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及家属保证了临床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与计划性,规范了患者的护理行为,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并总结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极早和超早产儿的救治现状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收治的胎龄 < 32周且出院日龄≥28 d共547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诊断分为BPD 组(n=126)和非 BPD 组(n=421),综合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情况,并纵向分析、总结 3 年的临床资料及 BPD 情况。结果:BPD 组胎龄为(28.57± 1.49)周,胎龄 < 28周的超早产儿占31.7%,而非BPD组胎龄为(30.05±1.39)周,超早产儿仅占8.1%(P < 0.05)。BPD组出生体重(1 132.18±251.25)g,<1 00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占28.6%,而非BPD组出生体重(1 384.47±267.44)g,超低出生体重儿仅占 6.4%(P < 0.05)。BPD 组 5 min Apgar 评分≤7 分、产房复苏率均升高(P < 0.05)。非 BPD 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者第1次使用剂量显著大于BPD组(P < 0.05),≥2次使用率低于BPD组(P < 0.01)。BPD组有创及无创通气比例、通气持续时间及肺出血发病率均显著升高(P均 < 0.001),住院时间及总费用均高于非BPD组(P < 0.05)。纵向分析,3年 BPD总发病率为23.0%,2019年最高(28.8%),2018年最低(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创机械通气比例、超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2018年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年份(P < 0.05)。结论:应加强对超早产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病情的监测及跟踪,重视PS的早期规范化应用,以进一步减少BPD,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早产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极值及差值与严重脑室内出血的关系进行探究,以期寻求早产儿PaCO2的安全范围。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NICU住院的152例早产儿资料,判断PaCO2与颅内出血的关系。结果:①152例早产儿中,严重脑室内出血组54例,无严重脑室内出血组98例。②严重脑室内出血患儿较非严重脑室内出血者,PaCO2峰值更大(65.00 mmHg vs. 52.00 mmHg)、差值更大(35.60 mmHg vs. 16.35 mmHg),而PaCO2谷值更小(30.30 mmHg vs. 36.00 mmHg),P均<0.05。③与没有使用通气支持的患儿相比,应用机械通气(MV)或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PAP)模式的患儿PaCO2 的波动范围更大。④ROC分析示PaCO2在31.60~62.00 mmHg范围内的患儿(n=85,55.92%),严重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仅为15.29%。⑤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早产儿严重脑室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PaCO2 峰值>62.20 mmHg、PaCO2谷值<31.60mmHg及PaCO2差值>26.15 mmHg(OR值分别为3.25、2.15和3.31,P均<0.05)。结论:早产儿由于自身脑发育及脑血流调节的特点,动态监测PaCO2、界定PaCO2 的“安全”范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