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长期培养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具有体外增殖能力强及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临床应用的重要组织工程种子细胞.MSC经体外培养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是否发生改变,是临床应用中亟待了解的问题.本实验以正常成人骨髓源MSC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学、细胞化学和染色体显带技术,观察了体外不同传代次数的MSC表面表型、分化能力和核型改变.结果显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培养的MSC向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依次减弱,但并不伴有细胞表面标志和核型的改变.这一结果提示,尽管体外培养的MSC遗传稳定性好,但高度增殖使细胞多向分化能力非同步逐渐丧失.因此在以MS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不同的组织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扩增培养代数以便获得理想的细胞数目扩增同时保留细胞最佳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ERCP患者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选择接受ERCP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术前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术前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术中舒适度及术后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术前心理干预不仅可降低ERCP患者术中的不适,而且可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胚胎发育过程中间充质干祖细胞(MSPCs)与造血细胞间的起源关系。方法取发育不同时间药流胚胎,分离不同造血组织消化成单个细胞,于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培养体系培养10~14 d,倒置显微镜下挑取直径大于0.5 mm的HPP-CFC集落于液体培养体系进行二次培养,对二次培养中出现的贴壁细胞进行扩增并鉴定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于不同分化体系鉴定其是否具有MSPCs的分化特性。结果本研究总结了胚胎发育不同时期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卵黄囊、胎肝等不同部位包括HPP-CFC在内的各类造血前体细胞的发育动态,发现从28体节开始,一定比例的AGM区HPP-CFC除能够分化产生造血细胞外,其来源的贴壁细胞具有MSPCs的分化功能,贴壁细胞在淋巴母细胞转化实验中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结论人胚胎AGM区内,部分MSPCs和造血细胞起源于共同前体。  相似文献   
5.
6.
人胎盘贴壁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造血相关因子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人胎盘贴壁细胞(hPDAC)的分离培养及造血相关因子的表达。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胎盘组织中贴壁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用RT-PCR方法检测造血相关因子表达。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hPDAC,并证实其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表达多种造血相关因子,包括SCF、FL、G-CSF、GM.CSF、M-CSF和IL-6。结论:hPDAC可为脐血CD34^ 细胞体外扩增提供潜在滋养层。  相似文献   
7.
人胎盘源贴壁细胞支持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胎盘中分离培养人胎盘源贴壁细胞 (humanplacentaderivedadherentcells,hPDAC) ,研究其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作用。以酶消化法自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hPDAC ,并以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鉴定。进一步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脐血CD34+细胞 ,建立以hPDAC为滋养层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 ,并与无滋养层的液体培养体系相比 ,观察不同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百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人胎盘组织中可分离培养出hPDAC ,并证实其为混合性细胞群体 ,主要含有间充质细胞。以hPDAC为滋养层的共培养体系较无滋养层液体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及CD34+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其中以SCF +IL 3+IL 6 +FL +hPDAC组扩增效果最强 ,分别扩增了 ( 12 6 .0± 6 .7)倍 ,( 4 9.8± 1.7)倍和 ( 8.3± 1.6 5 )倍。上述结果提示 ,hPDAC具有体外支持造血作用 ,并提供了一与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相适应的新滋养层。  相似文献   
8.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方便、快捷、有效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股骨、胫骨,分别用全骨髓贴壁法、骨片消化法、骨髓加骨片法分离小鼠MSC,比较Msc集落出现时间、大小及数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结果表明,骨髓加骨片法出现的集落时间最早,集落数量最多,第4天集落数为20±4个;骨片消化法为11.5±2.5个;全骨髓贴壁法最少,为9.5±1.5个;到第3代时,骨髓加骨片法获得细胞数量最多,是全骨髓贴壁法和骨片消化法的2倍;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高表达干细胞标志之一Sca-1,高表达CDdd、CD29,不表达白细胞表面抗原CIM5和内皮细胞标志CD31等;所分离的MSC在成骨诱导体系和成脂诱导体系中能分别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典型的MSC特性。结论:骨髓加骨片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小鼠骨髓MSC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MYSM1对人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构建去泛素化酶MYSM1的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包装相应慢病毒及对照慢病毒;经人外周血磁珠分选出的CD19~+B细胞;经慢病毒感染48 h后,LPS刺激诱导感染后的CD19~+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8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B细胞及分化过程中重要转录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干扰MYSM1表达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升高(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相反,过表达MYSM1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比例显著下降(P0.01),抑制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ax5和Bach2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促进浆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Prdm1和X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去泛素化酶MYSM1负调控人B细胞向浆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分化阶段的骨间充质干细胞对于破骨细胞的影响,将小鼠密质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研究其对于破骨细胞发育的调控作用。从小鼠密质骨中分离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将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1周,分别将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与CD11b+的单核细胞共同培养,并以抗酒石酸的酸性磷酸酶染色鉴定破骨细胞。结果表明:向成骨分化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与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成骨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减弱,而成脂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破骨细胞发育的作用增强。结论:间充质干细胞调节破骨细胞发育的能力在其分化为不同种类细胞后发生相应变化,提示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化为子代细胞而对破骨细胞发育发挥选择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