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妊娠期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预防不良妊娠结局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2017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门诊建卡的1 679名孕妇,收集年龄、孕产次和妊娠结局等资料,采集宫颈细胞并应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PV,分析HPV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调查孕产妇1 679人,其中HPV阳性527例,感染率为31.39%;感染组与未感染组首次性行为年龄、文化程度及吸烟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1.50%,高于未感染组的9.81%(P0.05);高危型、低危型和混合型HPV感染组胎膜早破、新生儿呼吸道乳头瘤和其他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HPV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OR高危型=4.194,95%CI:3.099~5.675;OR混合型=3.350,95%CI:1.630~7.735;OR低危型=1.771,95%CI:1.288~2.434),年龄、孕产次与是否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均未见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HPV感染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加强HPV感染途径、危害和HPV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及孕前、孕期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妇产科临床技能模拟训练实验室化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医疗环境、教学设施和方法、学习积极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一直是一临床带教工作的难点。必须有效避免妇产科临床带教中的高风险和潜在的医疗隐患、紧张的医患关系和相关法律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采用常见操作培训实验室化的途径,探索一套较为完善的、强化实习医生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有望给临床带教中解决相关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鉴定人乳头瘤病毒18型E7抗原的HLA-DRB1*0301限制性辅助T淋巴细胞(T-HelperCell)表位。方法:用SYFPEITHI软件预测HPV18E7抗原HLA-DRB1*0301限制性Th表位,候选表位分别命名为P1、P2、P3,以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并运用HPLC进行纯化和质谱法(MS)鉴定。以密度梯度法分离HLA-DRB1*0301阳性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合成肽刺激PBMC,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结果:多肽P1(HPV18E780-94)在体外刺激PBMC后能够有效诱导CD4 T淋巴细胞增殖。结论:P1(HPV18 E780-94)可能为HPV18E7抗原HLA-DRB1*0301限制性Th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4.
正一、病例摘要患者26岁,因"停经50+天,不规则阴道流血20天"于2017年7月9日至我院急诊就诊。平素月经规律,无痛经,末次月经2017年5月17日,孕1产0。患者于2017年6月19日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量少、色暗,最初未予重视未诊治,后出血淋漓不尽。查体:体温37.2℃,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5/7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听诊无异常。妇科查体: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有血迹,子宫颈光滑,内诊未查。血β-HCG:41712 Iu/L。妇科B超提示:单角子宫,残角子宫妊娠待除外。泌尿系统B超提示:右肾区未探及明显肾脏组织回声,右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人类白细胞抗原A2分子(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HPV18E77-15进行氨基酸置换修饰,并探讨修饰后多肽的免疫原性。方法根据量化模体方案,比较置换后的多肽与HLA-A2分子的结合系数,采用标准Fmoc方案合成并纯化多肽、细胞毒实验(51Cr释放法),观察多肽是否能够诱导特异性CTLs。结果修饰肽TLQDIVLHV符合HLA-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表位要求,具有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活性。结论修饰肽TLQDIVLHV具有更好的结合力和较强的抗原性,可以作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治疗性肽疫苗分子设计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6.
无痛分娩能够有效减少分娩并发症 ,有利于胎儿顺利娩出和增加母儿安全。目前常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包括精神预防法、药物镇痛法和麻醉镇痛法等 ,其主要作用在于产妇局部镇痛、全身镇静放松和减少疼痛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氧化亚氮是一种镇痛作用较强、麻醉作用较弱的吸入麻醉药物 ,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产科临床分娩镇痛。1 产痛与分娩镇痛分娩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但是产程中的剧烈疼痛可以导致血管痉挛和外周阻力增高、子宫收缩不协调与产程受阻、胎儿宫内缺氧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后果 ,严重时可能威胁母儿安全。因此 ,无痛分娩是产科医务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及电解质K+、Na+、Cl-水平与未足月妊娠特发性羊水过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2014年于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的未足月妊娠羊水过少及羊水偏少孕妇73例,另选择同期未足月妊娠羊水正常孕妇51例。由B超室同一名高年资医师测量羊水指数(AFI),取外周静脉血测定总蛋白、清蛋白及电解质K+、Na+、Cl-水平。结果 3组年龄、孕周及初产妇、高龄产妇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羊水偏少组、羊水过少组总蛋白、球蛋白水平低于羊水正常组,羊水过少组清蛋白水平低于羊水正常组(P<0.05)。3组清蛋白/球蛋白比例(A/G)及K+、Na+、C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球蛋白均分别与AFI呈正相关(r=0.32、0.27、0.23,P<0.05),A/G及K+、Na+、Cl-与AFI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特发性羊水过少孕妇血清蛋白水平降低,蛋白可能参与了羊水减少的过程,但未发现血清电解质水平与特发性羊水过少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VTE预防管理,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基于FMEA模式的VTE预防管理流程,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失效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比较两组患者的VTE预防管理效果。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VT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vs.14%,χ2=4.310,P=0.038);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vs.91%,χ2=4.714,P=0.030)。结论 FME...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临床酷似假性湿疣的尖锐湿疣的病原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典型尖锐湿疣(15例)、假性湿疣(15例)、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表现及HPV分型,以探讨临床酷似假性湿疣的尖锐湿疣的病原学特征。 结果 典型湿疣皮损表现为疣状粗糙、易破溃的淡红色小丘疹;假性湿疣皮损多为发于两侧小阴唇内侧的1~2 mm大小群集丘疹;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临床表现酷似假性湿疣。典型尖锐湿疣醋酸白实验阳性,假性湿疣阴性,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弱阳性。尖锐湿疣HPV全部阳性[4种低危HPV(6、11、43、55)、10种高危HPV(16、18、33、39、51、52、53、58、59、66)],1种HPV亚型4例,2种HPV亚型6例,3种HPV亚型3例,4种HPV亚型2例;假性湿疣HPV检测全部阴性;假性湿疣样尖锐湿疣HPV全部阳性[3种低危HPV(6、11、81)、7种高危型HPV(16、18、33、35、51、53、58)],1种HPV亚型8例,2种HPV亚型12例,3种HPV亚型3例,4种HPV亚型2例。 结论 临床表现为假性湿疣的患者中可能包含高危HPV感染的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10.
尖锐湿疣(condylom acuminatum,CA)系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而引起,HPV主要寄生于细胞内并与有感染细胞共生。在人体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易生存繁殖,故主要好发于生殖器、会阴和肛门等部位,表现为表皮瘤样增生,故又名生殖器疣,因可通过性生活传播,属于性传播疾病(STD)。本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近年来发病数目大大增加,据我国统计资料表明,在STD中发病率排名逐渐上升,仅次于梅毒[1]。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