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培养技术,分析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与抗原性。方法采用改良RPMI-1640培养基对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作体外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和一般形态,取培养3周的细胞作HE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技术、免疫荧光和凝集试验检测其抗原性。结果在培养早期,细胞呈半悬浮状并向培养瓶中心聚集生长,观察到细胞分裂增殖现象,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生长繁殖速度渐渐减慢,培养至8周,多数细胞死亡。培养3周的细胞,大小不均,呈多形性,大部分细胞呈高核质比率,仅少数细胞胞浆较丰富。电镜观察培养细胞表面呈现特殊结构。SDS—PAGE和Immuno blot分析表明:尾蚴细胞与尾蚴虫体的蛋白带谱大体相似,感染兔血清对尾蚴虫体和尾蚴培养细胞抗原分子识别的条带略有不同。用尾蚴培养细胞与感染兔血清作凝集试验和免疫荧光检测,二者均可出现特异性结合。结论日本血吸虫尾蚴细胞在体外出现有限增殖,该细胞在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用于提高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吡喹酮杀血吸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昆明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28天开始用两不同中药制剂(即中药1号和中药2号)分别灌胃C组和D组小鼠,0.5 ml/只/d,连续1周.感染后第35天给予吡喹酮半剂量进行治疗.同时设单用吡喹酮半剂量治疗对照组,吡喹酮全剂量治疗对照组和不用药感染对照组.感染后第49天剖杀小鼠灌注收集虫体.计算杀虫率、观察小鼠肝切片中虫卵肉芽肿大小并测定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动态水平.结果两种中药制剂分别将吡喹酮的杀虫率提高了33.97%和41.18%:虫卵肉芽肿大小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在给中药前各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别,给中药后,中药组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直到给吡喹酮治疗前的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选用的两种中药刺剂均能在不加重虫卵内芽肿病变的同时提高吡喹酮杀日本血吸虫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中药增强剂促进宿主免疫应答,增强血吸虫特异性抗体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HBV Pre-S1抗原检测,结合乙肝HBsAg、HBeAg与HBV-DNA检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Pre-S1抗原作为诊断乙肝患者的血清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用ELISA检测的HBsAg、HBeAg和HBV Pre-S1抗原,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核酸.结果 相对于其他模式,“大三阳”的HBV Pre-S1抗原的检出率较高(89.32%),乙肝病毒DNA的copies也较高;在90例在HBsAg(-)、HBeAg(-)患者中,检出3例HBV Pre-S1抗原(3.33%);恢复期的3091例患者中也检查出4例Pre-S1 Ag(+).结论 HBV Pre-S1抗原可作为一种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并不能作为无HBV感染的指标,Pre-S1检测对于乙肝患者的诊断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真空负压采血是目前被广泛推广的采血技术,与传统的一次性注射器采血相比,具有安全、全封闭、高效和有助于防止交叉感染等许多优点,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1]。
血液标本质量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广泛而复杂,真空负压采血也不例外。笔者将深入探讨真空采血操作的每个环节,包括采血装置、操作、样本的运输和处理等,分析其可能的干扰因素及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减少这些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菌血症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某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所有AIDS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药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普通患者血培养病原菌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调查期间共收集9 554份血培养标本(其中AIDS患者标本1 522份),普通患者血培养阳性571份,AIDS患者血培养阳性77份。 AIDS患者血培养病原菌主要以真菌为主(81.82%),其中马内菲青霉菌占66.23%,其次是新生隐球菌(7.79%)、克鲁维酵母菌(5.19%),细菌感染(18.18%)以散发病例为主;普通患者血培养病原菌主要以细菌为主(91.42%),真菌占8.58%;两组患者菌血症感染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55,P<0.01)。马内菲青霉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敏感性差;而新生隐球菌、克鲁维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无明显耐药。结论加强AIDS合并菌血症患者机会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发现病原菌,是实现感染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Schistosome)是一种流行广泛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曼氏血吸虫(Smansoni,S.m)和埃及血吸虫(S. haematobium,S.h)3种。据估计,全球约有6亿人受到威胁,2亿人受感染,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靠吡喹酮(PZQ)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PZQ尽管对人低毒而杀虫高效,但它既不是万能药也不能阻断血吸虫病流行传播。因此,探索药物靶位和发展有效疫苗已成为控制血吸虫病研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防治仍然采用吡喹酮化疗,吡喹酮的化疗对再感染却没有抵抗力,研制预防血吸虫病疫苗成为迫切需要。结合现阶段家畜已经成为湖南省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这一流行的新趋势,建议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大力发展畜用血吸虫病疫苗,遏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同时作为预防血吸虫病临床前的试验,为人用疫苗的研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活细胞诱导小鼠产生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的活细胞和虫体组织碎片,在未加佐剂条件下分别接种昆明小鼠,每组10只,每2周接种1次,共4次,末次接种后第7天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30条/鼠,感染后第42天解剖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检测和分析虫体发育数、虫体大小、鼠肝病变及其组织内虫卵肉芽肿大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和IgG2a/IgG1亚类比值.结果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分别与PBS注射组比,虫体发育数分别下降67.6%%和46.3%;肝组织中虫卵数(LEPG)在细胞接种组和虫体碎片接种组中分别减少95.4%和64.8%;在细胞接种鼠组肝表面卵结节和虫卵肉芽肿及雄虫长度均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者;特异性IgG2a/IgG1比值≥2,但总抗体水平低于虫体接种组.结论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血吸虫细胞型疫苗研究模型,初步结果表明,在不加佐剂条件用血吸虫童虫活细胞可诱导小鼠产生显著的抗攻击感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主要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鼠受日本血吸虫(Sj)反复感染与用吡喹酮或青蒿琥酯多次治疗后诱生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方法反复感染与多次治疗试验:设A、B两组昆明鼠,分第1、2、6周感染Sj尾蚴。A组在第1和2次感染后15min经腹部皮肤涂抹吡喹酮,并在第1和2周灌服青蒿琥酯。B组仅在第1和2周灌服青蒿琥酯。第8周两组鼠均灌服吡喹酮,第9周每组剖杀1半小鼠,观察虫荷、检测特异抗体和体外杀童虫试验。抗攻击感染试验:以反复感染与多次治疗两组为实验鼠,对照组用正常鼠,在前述试验第10周,对三组鼠攻击感染Sj尾蚴。感染后第7周解剖冲虫,观察虫荷。结果反复感染与多次治疗鼠:在A组中,未发现虫体,在B组中,发现1条虫;特异性抗体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鼠血清对童虫具有明显杀伤作用。抗攻击感染试验:与对照组比,两组实验鼠的减虫率均为33.36%,肝卵减少率分别为24.03%和56.46%。结论反复感染和多次治疗鼠模型可诱生部分抗攻击感染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粪便隐血在大肠癌中的情况,进而发挥粪便隐血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7月份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肠癌70例其隐血实验结果,分析粪便隐血与肿瘤部位、病理分型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70例有隐血实验结果的病例中,其中阳性患者59例,阴性患者11例.阳性率为84.3%.其中结肠癌阳性率为83.8%.直肠癌阳性率为84.8%.溃疡型阳性率为92.9%.隆起型阳性率为63.6%;40岁以下患者阳性率为81.8%,40-70岁之间患者阳性率为83.7%,7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为87.5%.男性大肠癌患者阳性率为82.1%.女性患者阳性率为83.9%.结论:粪便隐血实验对大肠癌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用于大肠癌的早期普查.大肠癌分辨隐血实验的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部位无关,但与大肠癌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