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虎杖苷(PD)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液压冲击损伤(FPI)方法用SD大鼠复制TBI动物模型,分别在TBI后12、24、48、72 h收集标本,每组5只;另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n=5,除了FPI操作其他均进行)、TBI+NS组(n=5,TBI后给予和PD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和TBI+PD组(n=5,TBI后给予30 mg/kg的PD)。记录大鼠体质量和粪便含水量,观察空肠组织病理,检测D-乳酸(D-LAC)、二胺氧化酶(DAO)、ZO-1和claudin-5水平,测定活性氧自由基(ROS)、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2(SOD2)含量,检测空肠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检测Sirt1活性,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结果 TBI大鼠体质量下降,粪便含水量减少,血清D-LAC、DAO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空肠组织损伤加重,ZO-1、claudin-5、SOD2、Sirt1活性明显下降(P<0.05),LPO、ROS、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增高(P< 0.05);与TBI+NS组相比,TBI+PD组大鼠体质量恢复,粪便含水量增加,D-LAC和DAO水平降低(P<0.05),空肠组织病理损伤减轻,ZO-1、claudin-5、SOD2表达水平、Sirt1活性增加,ROS、LPO、促炎细胞因子、SOD2和HMGB1乙酰化水平降低(P<0.05)。结论 PD通过激活Sirt1介导的SOD2和HMGB1去乙酰化减轻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改善TBI大鼠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方法 10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记录用药后2组患者格拉斯哥(GC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ECHIⅡ)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心率和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呼吸抑制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静后再出血、脑梗死及脑疝形成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48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增高,APECHIⅡ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脑出血患者能够更好地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患者用药期间呼吸更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静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天普洛安对外科危重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总结200例外科危重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比分析用药组(天普洛安)与对照组(生理盐水)患者的整体改善率、各临床体征及各项相关检验值给药前后的结果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用药组患者平均住外科ICU治疗时间少于对照组,大部分异常检测指标的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一定剂量的天普洛安对外科危重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苷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33例)为腺苷(cAMP处理组,B组(27例)为等量生理盐水处理组;分别于术前(T0)、主动脉开放10 min(T1)、12 h(T2)、24 h(T3)采集患者动脉血标本,用ELISA法检测围术期血浆TNF-α、IL-8、IL-10、cTnT水平;用自动生化仪测量围术期血浆CK-MB水平.术毕采集右房组织标本,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后各时点TNF-α、IL-8、IL-10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在T0、T1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T3、T4两各时点TNF-α、IL-8水平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0水平A组较B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T2、T3两个时点CK-MB、cTnT水平较术前(T0)明显升高(P<0.05),但A组较B组明显降低(P<0.05).镜下观察两组病人均有部分心肌结构破坏,炎症反应,但A组病人较B组轻.[结论]腺苷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翃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23):1887-1888
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多,尤其好发于免疫缺陷、糖尿病及血液病患者。白色念珠菌仍是引起机会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发现,由非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也正逐年增加,成为继白色念珠菌后的第二大机会性病原菌,而其中最常见的是光滑念珠菌[1]。可能是频繁无选择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从而使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所致[2]。伊曲康唑注射液系第二代三唑类高效广谱抗真菌药,其抗菌谱广,组织器官内药物浓度较高,且毒副反应小。现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ICU病房1例光滑念珠菌感染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测定重症脑损伤患者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条件为采用Thermo Acclaim C18色谱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左泵-水(含1‰甲酸)-乙腈(V∶V)=40∶60,流速1.0mL·min-1,右泵:0~1min:水-乙腈(V∶V)=90∶10,流速:1mL·min-1;2~4min:水-乙腈(V∶V)=70∶30,流速:1mL·min-1,6~10min:水-乙腈(V∶V)=10∶90,流速:0.3mL·min-1;10.01~16min:水-乙腈(V∶V)=90∶10,流速:0.3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76nm;发射波长:310nm;进样量:100μL,sensitivity:6;lamp mode:longlife。采用肝素采血管收集血液样品,血液样品分别于给药前0h,开始给药后1,3,5,10,15,30,60,70,80,90min,停药后1,3,5,10,15,30,60,90,120min从患者给药部位对侧上肢静脉采样1mL。结果:丙泊酚血药浓度在0.025~2μg·mL-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7,回归方程为Y=2.113 5 X-0.016 7,最低检测限为0.01μg·mL-1。低、中、高(0.025,0.5,2μg·mL-1)3个浓度的日内RSD分别为5.7%、1.37%和2.85%,日间RSD分别为14.15%、11.25%和9.21%,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3.46%、96.16%和99.5%。监测1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丙泊酚血药浓度,稳态浓度范围为0.25~0.81μg·mL-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无介质效应影响,所需血浆样本量少,可作为患者丙泊酚治疗浓度的常规监测方法。通过监测重症脑损伤患者丙泊酚血药浓度发现,重症脑损伤患者单纯镇静时,给药速度为20mg·h-1均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假手术组、 B组为缺血/再灌注组、C组为缺血/再灌注 乌司他丁处理组,每组10只.在再灌注60 min行肺组织湿干比(W/D)值、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再灌注60 min后C组肺组织W/D值、MDA含量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 而SOD含量较B组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示B、C组兔肺均有部分肺泡结构破坏,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其中C组炎症积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预处理 ,可减轻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率、严重度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休克早期、有发展为MODS倾向的患者随机分为EGDT组(给予EGDT)和对照组(给予传统经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ICU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血乳酸浓度、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第2、4天血乳酸浓度,住院期间最高SOFA评分,同时计算SOFA评分差值,器官衰竭数目,并统计ICU死亡率。结果EGDT组MODS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EGDT组MODS患者的第2、4天血乳酸浓度、住院期间最高SOFA评分,SOFA评分差值、器官衰竭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5,0.016,0.009,0.010,0.002)。EGDT组MODS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7)。EGDT组中严重感染与非严重感染伴发MODS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7,0.044)。结论EGDT可以减少MODS发病率,减轻MODS严重度,以及不仅可以降低严重感染伴发MODS患者死亡率.同时也可以降低非严重感染伴发MODS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小板线粒体的通透性转变孔、跨膜电位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探讨血小板线粒体功能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取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脓毒症模型组(A、B、C组)和假手术组(D组)。模型组予以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处理,按照盲肠结扎长度占盲肠总长度的10%、30%、50%依次分为A、B、C组。24 h后收集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血小板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跨膜电位和ATP水平的变化,采用One-way ANOVA检验法判断上述指标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收集临床脓毒症病例29例并根据病情进行APACHEⅡ评分,收集外周血标本检测同期血小板线粒体功能,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在动物模型中,随着CLP程度的加重,大鼠外周血小板线粒体钙黄绿素荧光减弱,跨膜电位显著下降,ATP合成减少,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标本中,APACHEⅡ评分与血小板线粒体ATP水平呈负相关(r=-0.895,P0.05)。结论外周血小板线粒体功能可作为脓毒症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