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的病因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间291例次原位肝移植后发生ITB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1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TBL 20例(6.9%)。术后发生ITBL的高危因素为:原发病为重型乙型肝炎、供受者ABO血型不符、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h和术后肝动脉病变。其发生率分别为12.5%(9/71)、20.0%(2/10)、11.1%(9/81)和60%(3/5)。采用药物、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80.0%(16/20)、治愈率为50.0%(10/20),与ITBL相关的病死率为10.0%(2/20),与ITBL相关的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率为20.0%(4/20)。结论针对ITBL的高危因素进行相应处理是预防ITBL的有效措施。胆道造影和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诊断ITBL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变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ITBL,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连环蛋白P120(P120catenin,P120ctn)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8例HCC、17例癌旁肝硬化及8例正常肝组织中P120ctn的表达。结果58例HCC组织中有34例P120ctn(58.6%)膜表达弱阳性或缺失,30例(51.7%)胞质表达,异常表达总比例为65.5%(38/58);17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中有6例(35.3%)膜表达弱阳性,8例(47.1%)胞质表达,异常表达总比例为47.1%(8/17);8例正常肝组织全部表现为胞膜正常表达,无胞质表达。P120ctn的异常表达与HCC的包膜形成、淋巴浸润、有无卫星灶、肿瘤分化等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瘤体积大小、分期等无关(P>0.05)。结论HCC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120ctn异常表达,主要表现为胞膜表达缺失伴胞质异常染色,P120ctn可以作为预测HCC转移潜能和预后状况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9年 11月至 2 0 0 3年 6月间的 130例肝脏移植进行前瞻性调查 ,统计其发病率、病死率 ,描述其时间分布、病原学分布 ,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 32 .31% ,病死率为 35 .71%。 78.5 7%的肺部感染发生在术后第一周。革兰氏阴性菌是最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且多高度耐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包括 :术后使用呼吸机≥ 2d、长时间手术、纤支镜检查或治疗、术前大量腹水、术后气管切开、术后肾功能异常、术后肺水肿、术后长时间留置胃管、术中长时间低血压。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发生在移植术后早期 ,具有高发病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病原体多为具耐药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围手术期多方面因素均可能成为肺部感染的诱因 ,其防治工作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受者脾动脉重建移植肝动脉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完成的328例次原位肝移植中的肝动脉重建方法。其中7例受者因肝总动脉不适宜吻合而采用脾动脉重建移植肝动脉。7例受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2.5±11.3)岁。肝移植术中,于胰腺体部上缘处游离受者脾动脉干2cm,结扎其远端,利用其近心端与供肝肝总动脉对端吻合;在2.5倍手术放大镜下,以7-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方式完成动脉重建。结果术后行间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监测显示:7例受者肝动脉血液供应良好,无血栓形成,无胆系并发症发生,无脾脏梗死征象。2例肝细胞癌患者分别在术后18、21个月死于癌肿复发,5例良性肝病患者术后随访22.6个月(12~38个月),肝功能良好,1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在肝移植受者肝总动脉不适宜重建移植肝动脉时,选择性应用受者的脾动脉是简便可行的动脉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ʽ����ֲ���������ĸ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时病肝切除及肝流出道重建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2年10月行67例背驮式肝移植时病肝切除及肝流出道重建的方法改进及效果。结果 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为10.45%。2例存活超过3年,8例存活超过2年,19例存活超过1年。结论 病肝切除及肝流出道重建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背驮式肝移植的成功率、减少技术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改良犬原位背驮式肝移植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犬肝脏解剖学特点,探索建立改良的犬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方法对15只杂交犬的肝脏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的解剖观察。结果犬肝共分7叶,门静脉分左右支进入肝脏,门静脉左支供应约70%肝组织(Ⅰ、Ⅱ、Ⅲ、Ⅳ、Ⅴ叶),门静脉右支供应约30%肝组织(Ⅵ、Ⅶ叶),分别阻断门静脉左、右支后5 min左右门静脉压力达到峰值,并迅速回复至门静脉正常压力值上限范围内;肝动脉和胆管与门静脉分支伴行进入各肝叶;左肝静脉粗大,可以作为肝静脉重建的流出道,其余3~6支肝静脉可以分别结扎,肝后下腔静脉易于与肝脏分离。结论犬肝的解剖学特点适宜于建立改良的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单一拉米夫定 (LMV)干预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的发生 ,并分析其发生的易感因素。方法 随访 1999~ 2 0 0 3年接受肝移植并采用单一LMV防治HBV再感染的 6 3例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 ,术后定期进行乙肝标志物、肝功能及HBVDNA定量检测 ,调查HBV再感染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就术前诊断、病毒学资料及抗病毒治疗等分析其可能的易感因素。结果 在不同时期共出现HBV再感染 17例 ;各时间段HBV再感染率分别是 :6个月内9.5 % (6 / 6 3,其中 5例术后HBV标志物一直未阴转 ) ,6个月~ 1年 13.2 % (7/ 5 3) ,1~ 2年 2 7.8% (10 /36 ) ,2~ 3年 4 1.2 % (7/ 17) ,3年以上 6 0 .0 % (3/ 5 ) ;患者术前HBVDNA阳性及长期服用LMV与术后再感染呈正相关 (P <0 .0 5 ) ,而术前诊断、性别、年龄及血清HBsAg和HBeAg状态与HBV再感染则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 单一LMV预防HBV再感染对大多数肝移植者仍有效 ,但随术后存活时间的延长HBV再感染率呈现上升 ;术前使HBVDNA阴转及建立针对LMV耐药性变异的监测对防治再感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的表达情况,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患者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情况;结合组织形态学观察,分析肝组织中不同区域的阳性细胞数量。结果肝移植术后共行移植肝组织活检108例次,其中排斥组62例次,非排斥组46例次。两组移植肝汇管区及小叶内表达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肝胆管或血管中表达阳性的细胞浸润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阳性细胞数与排斥反应组织学分级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和γ-谷酰转肽酶)升高成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穿孔素、颗粒酶B及TIA-1的表达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分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转归和预后。我们对88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首次就医情况进行了问卷式调查,旨在探讨我地区精神疾病患者的首次就医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到我院就医的精神疾病患者880例作为调查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84例(55%),女396例(45%);年龄18~59岁,平均(33.2±11.27)岁;监护人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水平170例(19.3%),初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胆汁酸血症单一因素对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经Wistar大鼠颈内静脉持续给阳外源性胆汁酸,升高其外周血清中胆汁酸浓度,模拟阻塞性黄疸患者外周血清中胆汁酸的变化规律。观察腹腕动脉酮体比值及肝组织能荷变化,时间一周。结果:随外周血清中胆法 酸浓度的升高,腹腔动脉血酮体比值,肝组织能荷均呈进行性下降,结论:高胆汁酸血症时肝脏能量代谢受损,表明在阻塞性黄疸患者肝功能损害中高胆汁酸血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