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9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设计淋球菌膜蛋白疫苗并构建原核表达系统,测定表达蛋白的免疫活性.方法PCR扩增淋球菌膜蛋白(PIA)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宿主菌经IPTG诱导,用SDS-PAGE分析PIA的表达情况.淋球菌标准株免疫BALB/c小鼠,体外凝集检测动物血清的免疫效果及ELISA法检测PIA的免疫活性.结果成功构建表达PIA蛋白的重组质粒,SDS-PAGE电泳图上显示1条相对分子量(Mr)约为40KDa的新生条带,能与免疫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结论淋球菌膜蛋白疫苗原核表达系统的设计和构建正确,表达蛋白PIA具有免疫活性,为淋病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小鼠的皮肤组织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血吸虫尾蚴免疫宿主的皮肤组织在抗攻击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88只小鼠分为 4组 ,1、2组分别以 50± 3条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或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 ,5wk后以 10 0 0± 10 0条尾蚴进行攻击感染 ;3、4组分别以减毒尾蚴或尾蚴 10 0 0± 10 0条免疫或初次感染。各组均于感染或接种后 6- 12 0 h定时取局部皮肤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 :( 1)免疫攻击组皮肤组织内炎症细胞杀伤童虫现象最明显、炎症反应最强且持续时间最长 ,嗜酸性粒细胞( EOS)浸润百分数最高 ;( 2 )感染攻击组呈现相似炎症反应但程度略轻 ;( 3)免疫对照组减毒童虫在皮肤内滞留时间延长 ,至 12 0 h皮下仍可见较多童虫 ;( 4 )感染对照组皮肤内的童虫数于 72 h后明显减少 ,童虫周围轻微炎症反应。电镜观察可见免疫攻击组童虫内部结构破坏 ,虫体周围 EOS、淋巴细胞增多 ,肥大细胞颗粒溶解。结论 :提示皮肤组织的细胞免疫反应在血吸虫减毒尾蚴免疫的宿主抗攻击感染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有关资料表明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血吸虫病疫区,传播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人、牛、猪等,而对城郊江滩的野鼠感染和传播血吸虫病的作用报道甚少.为此,我们于1993年在长江武汉段的江岸、汉阳、武昌、洪山、青山5个城郊江滩对野鼠和哨鼠(小白鼠)分别进行了感染性调查.方法1 时间 于1993年4—5月和10—11月(汛期前后)对江滩野鼠各调查一次,7—8月(汛期之中)对江水用哨鼠作疫水测定一次.2 地点 根据5个城区江滩螺情和病情的分布及感染情况,每区选择1—2个点,均为钉螺密度较高,有阳性螺点和时有急感病人发生及人畜常到之处,调查区域是江岸区35码头和滨江公园、汉阳区中南木材公司码头、武昌区月亮湾码头和长江大桥码头、青山区米面厂码头和一冶重件码头、洪山区青菱石(石且)和白浒山等共9处的江滩和江水.3 野鼠调查及哨鼠测定方法3.1 野鼠调查采用捕鼠铁匣为主,各点每次投放鼠匣50—100个,连续2—3d,(当晚投放,次晨查找),同时结合投放灭鼠药物(磷化锌等类)以提高捕鼠效果,对所捕获野鼠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检查鼠肝和镜检虫卵.  相似文献   
4.
一氧化氮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对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早期肝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NMRI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第 2 3天起 ,连续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的抑制剂氨基胍(Am inoguanidine,AMG)处理小鼠 ,同时设未经抑制的对照组 ,分别在感染后第 38、4 5天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天狼猩红染色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并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 ,分析肝脏中 、 型胶原的动态变化 ;化学显色法检测肝脏匀浆中能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羟脯氨酸的浓度。结果 感染后 38d,肝脏中 、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及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羟脯氨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感染后 4 5 d,肝脏中 型胶原的增生程度和 、 型胶原面积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AMG处理组中羟脯氨酸的含量较对照组高 (P<0 .0 5 )。结论  NO可抑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早期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寻找理想的抗原物质,对血吸虫表皮膜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找出特异的可供临床诊断用的表皮膜抗原;同时探讨是否具有预防作用。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CE)及酶联免疫印斑技术(ELIB)结合使用,不仅能分辨出不同分子量蛋白质,而且能鉴别具有免疫活性的蛋白组分,本文对日本血吸虫表皮膜蛋白进行提取和分离,并对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和表达旋毛虫肌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 (Mr) 31000抗原结构基因 (TspE1)的重组质粒。 方法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特异性扩增TspE1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UC18-TspE1,并将TspE1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中。用基因枪免疫小鼠 ,通过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重组质粒在皮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 成功构建 pcDNA3-TspE1重组质粒 ,并在小鼠体内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淋球菌孔蛋白疫苗免疫日本大耳白兔后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兔背皮下注射经原核构建表达并纯化的淋球菌孔蛋白B,ELISA动态检测免疫后大耳兔血清抗体滴度的变化及最高效价;后腿皮内注射孔蛋白B,观察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免疫血清体外玻片凝集及抗菌作用。结果:初次免疫后2周,大耳兔体内已产生抗体,但效价较低;第2次免疫后2周血清效价达到1∶2000;第3次免疫后2周血清抗体水平成倍升高,效价为1∶4000;第4次免疫后2周血清最高效价达到1∶12000。大耳兔腿部发生DTH反应,出现明显红肿,于注射后第4天消退。血清体外凝集试验呈阳性,加入补体后发生淋球菌菌体裂解。结论:淋球菌孔蛋白疫苗可诱发动物特异性免疫应答,这为淋病疫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Sj26和Sj23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联合免疫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利用Sj26-Sj23基因转染、Sj26基因转染、Sj23基因转染、空质粒pcDNA3转染和未处理DC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攻击感染后计数成虫和虫卵.结果 Sj26-Sj23基因转染DC联合免疫小鼠诱导40.5%的减虫率和58.9%和减卵率,高于单独Sj26基因转染DC免疫组(34.5%和48.5%)和Sj23基因转染DC免疫组(32.6%和40.6%),亦明显高于空质粒pcDNA3转染DC组(16.8%和15.8%)和未处理DC组(14.6%和14.4%),Sj26基因转染DC免疫组和Sj23基因转染DC免染组的减卵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j26-Sj23基因转染DC联合免疫可增强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耕牛的血吸虫病防治尚存在许多困难。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首次采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免疫水牛,观察对同种血吸虫产生的特异保护力,以求保护水牛不受感染,降低血吸虫病传播来源和对人的危害,并且为人体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创造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0±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5±3条感染小鼠。于第 2wk、4wk、8wk和 12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虫卵抗原 (SEA)及丝裂原(ConA或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φ),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φ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2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第12wk呈现明显抑制;免疫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或SEA 刺激于接种后第4wk IL-1 和IL-2 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 刺激IL-1 于第8wk-12wk活性增高、IL-2 于第12wk 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