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x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提高其诊断能力。方法80例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进行足部正位、斜位照片,23例行双下肢动脉MSCTA检查,15例行患侧下肢动脉DSA检查。分析所见的影像征象。结果65例骨质疏松、骨质吸收,29例骨干萎缩,8例Charcot氏关节,5例骨质增生硬化,65例软组织病变,3例足部平片小血管钙化。38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管腔不规则狭窄。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足的重要方法,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评价糖尿病足的骨质、血管及软组织病变,有助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累及肾筋膜间平面的螺旋CT表现及其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和(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完备的CT图像资料。观察项目主要包括:胰腺实质形态、密度、强化特征、有无坏死;胰腺周围积液情况;双侧肾前筋膜间平面、肾后筋膜间平面、锥侧筋膜间平面受累的情况;肾周间隙及肾旁后间隙受累的影像表现。结果肾筋膜间平面受累表现为肾筋膜增厚、分层及筋膜间积液。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3、9和15例。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后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5、7、4例。左、右侧和双侧锥侧筋膜间平面受累分别为15、6、3例。左侧、右侧和双侧肾周间隙受累分别为6、3、8例。左侧、右侧、双侧肾旁后间隙受累分别为5、2、1例。结论急性胰腺炎可累及双侧肾前、肾后及锥侧筋膜间平面,炎症在筋膜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内蔓延是其影像学表现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特点。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于胃17例,小肠7例,结肠2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者8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8例,肿块内有钙化者5例,边缘清晰者19例。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CT增值在20~6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其中良性5例,恶性21例。免疫组化26例均显示CD34阳性。依据肿瘤的肉眼病理结构差别,将其CT表现形式概分为实体型、小灶坏死型、大灶坏死囊变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预测良恶性和估计预后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 与超声在肝囊肿经皮穿刺抽液并硬化治疗术中的导引作用.方法 CT导引穿刺肝囊肿抽液硬化治疗68例,超声导引125例.结果 CT导引下共穿刺96个囊肿,穿刺次数223次,硬化治疗失败11例;超声导引下共穿刺271个囊肿,穿刺次数317次,硬化治疗失败3例.超声导引下行经皮穿刺肝囊肿抽液并硬化治疗每个囊肿平均穿刺次数及硬化治疗失败例数均显著少于CT导引.结论经皮穿刺硬化治疗肝囊肿术中,超声导引较CT导引具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瘤的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瘤的CT征象。结果8例病灶位于颅底鞍旁区硬膜外,病灶呈不均匀混杂密度,病灶及包膜呈轻中度强化,8例病灶内见点条状、分隔状或边缘不规则弧形钙化,3例邻近骨质呈压迫性骨缺损。结论在颅底鞍旁区硬膜外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中,如其内或边缘出现形态多样的钙化灶时,需考虑颅底软骨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腹主动脉瘤患者44例,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后,采用不同重建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特征。结果44例患者均能够显示清晰瘤体以及周围血管与瘤体的位置关系,且可观察附壁血栓并能准确测量动脉瘤的三维数据。本组4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显示,均存在附壁血栓症状,其中,合并髂动脉瘤4例,有动脉瘤破裂迹象4例。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局限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血管解剖关系,而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积再现技术能进一步对管腔各段较精确测量。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腹主动脉瘤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直观及诊断准确等特点.县一种腹丰动脉瘤有效的榆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2011年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肝外胆管癌23例,所有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并经MPR、CPR处理,回顾分析胆管癌各期CT表现及胆管癌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上段9例,中段8例,下段6例;动脉期16例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静脉期3例轻度强化,13例中度以上强化,4例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2例延迟期中度以上强化,1例各期无明显强化:CT直接征象为胆管不规则局限性增厚、环状不均匀增厚或表现为结节、肿块状,间接征象为肝内外胆管扩张:MPR、CPR能直接显示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及周围浸润情况。结论合理运用MPR、CPR技术,能准确显示肝外胆管癌直接征象、位置及浸润范围,结合各期CT表现,对确立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诊断肺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并行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对原始图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组(SVR)、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重建处理.结果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前清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7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畸形,其中2例为单纯型,2例为复杂型,3例为弥漫型.临床上单纯型2例均为体检发现,复杂型2例表现为反复咯血,弥漫型3例表现低氧血症.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胸腺瘤MRI表现及与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穿刺、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胸腺瘤的MR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学分型。结果 16例恶性胸腺瘤中侵袭性胸腺瘤12例,胸腺癌4例;肿块直径>10 cm者8例;5~10 cm者6例;<5 cm者2例;包膜完整1例,包膜不完整15例;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13例,轮廓规则3例;侵犯胸膜14例,侵犯心包12例,侵犯大血管6例;远处转移2例;肿块实质信号不均匀14例,实质信号均匀2例。结论恶性胸腺瘤大多包膜不完整、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实质信号不均匀、多数可侵犯胸膜、心包或发生远处转移;肿块直径越大,恶性胸腺瘤可能性越大;MRI检查难以区分恶性胸腺瘤Ⅰ型(侵袭性胸腺瘤)与恶性胸腺瘤Ⅱ型(胸腺癌)。  相似文献   
10.
<正>软骨瘤是骨骼系统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四肢短管状骨,有时见于躯干骨,发生于颅底的软骨瘤非常罕见。据文献[1]报道,颅底的软骨瘤发生率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0.06%0.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瘤CT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性4例,年龄220.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瘤CT影像表现,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例,男性4例,年龄2252岁;女性4例,年龄1952岁;女性4例,年龄1962岁。资料来源于2000—2013年经广州市中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